final - Rev 0108 special issue-(clean) - 105 - Peer-Reviewed Articl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olume 12, Issue SI (2022), pp. 105-117 ISSN: 2162-3104 (Print), 2166-3750 (Online) ojed.org/jis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Academic Guidance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A Case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的建立 与实践: 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Bi Zhang (张苾) Jian Zhang (张健)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ina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 ABSTRACT (摘要) Academic advi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learning in a new cultur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VID-19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growing needs for academic support at th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academic advising services and conducting an academic advising service needs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builds an academic guidance system to support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ade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atisfaction levels with the academic guidance system.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its effects and actions and offer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advising services. 学业指导对身处新文化环境下的国际学生的学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 探讨了新冠疫情对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学生学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该校国 际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学业指导服务的需求。在对学业指导服务相关文献的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06 - 梳理和针对学业指导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该校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建立学业 指导体系助力国际学生学业发展。此外,一项针对该校国际学生学业指导 体系满意度的调查揭示了该校学业指导服务的效果,本文据此提出进一步 提升学业指导服务的建议。 Keywords (关键词): COVID-19,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guidance, practical experience, coping strategies (新冠疫情, 国际学生, 学业指导, 实践经 验, 因应策略) 前言 “学业指导”思想源于 17世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陪伴式” 的教育理念,即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并负责监督和解决学生所有学业和非 学业问题。19 世纪后期,哈佛大学率先推出选课制度,对于学业指导的需 求进一步显现。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美国高校实行开放入学政策,新的 学生群体带来新的学业问题,对于学业指导的研究逐渐深入。1979 年,全 美学业指导协会 (The National Academic Advising Association 简称 “NACADA”) 成立,标志着学业指导成为一个专门领域。目前,超过 75% 的美国高校设有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已经形成体系成熟完备、内容多元 发展、人员组成多样、服务规范专业的美国高校学业指导体系。“学业指 导”理念 20 世纪末引入中国。进入 21 世纪,中国部分高校已具备了一定 的学业指导意识,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部分学业指导活动。但整体而 言,中国高校学业指导不论指导对象、指导内容、指导形式还是从业人员 的专业化程度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国际学生培养正在从扩大规模向提质增效转型,国际学生学业发展得到进 一步重视,许多高校逐步启动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由于中国高校开展 学业指导工作尚不成熟,面向国际学生群体的学业指导又具有一定特殊性, 导致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新冠疫情下国 际学生学业问题进一步凸显,对学业指导的需求明显增加,如何有效开展 面向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是中国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疫情常 态化背景下建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将为这一课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文献综述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在全球范围内起步较早,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成 熟的学业指导体系和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相较之下,中国这方面实践和 研究均有待完善,疫情背景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问题研究仍存在空白。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07 -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体系研究 学界通常从工作宗旨、指导内容、指导体系、人员构成四个方面对美 国高校学业指导体系进行研究。有学者将美国高校学业指导工作宗旨归纳 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协调统一 (顾佳, 2011; 王松 婵, 2016)。 从具体指导活动的目的出发,指导内容可分为“诊断性指导”和“发 展性指导” (Grites, 1984)。“诊断性指导”,即围绕已经发生的学业问题 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发展性指导”,即根据学业发展的基本规 律和学生培养主要环节设计的具有一定普适性、说明性、导向性的指导活 动。从具体指导活动设计的主题出发,指导内容可主要划为新生入学指导、 课程选择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校资源利用指导等方面 (陈晏华, 2014; 崔军等, 2014)。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体系一般可以归为分散型、集中型、共享型 (Pardee, 2000; 詹逸思等, 2014)。分散型,即由专业学院或专职教师主导开展学业指 导活动。集中型,即由学校专门机构主导开展学业指导活动。共享型,即 专业学院或专职教师与学校专门机构联合开展学业指导活动。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团队主要可以划分为专业教师、专业指导者、朋辈 指导者、专业顾问四类 (顾佳, 2011; 陈晏华, 2014)。专业教师是学生寻求 学业指导的第一对象,对学生主修专业或主修课程的学业指导起到关键作 用。专业指导者是学校专门机构聘请的从事学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他 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服务,构成美国高校学 业指导人员主体。朋辈指导者是由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的学业指导 人员,学生身份和高度一致的学习经验是这类指导者能够与被指导者开展 良性沟通的先决条件。专业顾问是指在某个领域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士, 负责提供针对性和专业性更强的咨询服务。 中国高校学业指导实施情况研究 2012 年,一项对全国 39 所“985”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显示 29 所 (74%) 受访高校采用由学院负责的分散型学业指导体系;10 所 (26%) 受访 高校采用共享型学业指导体系,调查时已经成立或正在筹建校级专门机构; 而受访高校中没有一所采用集中型学业指导体系。该调查同时反映受访高 校学业指导具有两级联动、资源倾斜、指导队伍专兼结合、团体为主个体 为辅、从消极应对向积极引导转变等共性 (詹逸思等, 2014)。以上内容都 反映了中国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发展态势,然而对这些受访高校学业 指导体系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和对其他层次高校的相关调查仍然十分缺乏。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 人意。例如,中国高校学业指导存在理念意识、理论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 全国性专业协会尚未建立,学业指导人员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足,指导内容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08 - 和对象不够广泛,指导类型和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 (陶敏, 2012; 刘一鸣, 2015; 侯婷, 2021)。 国际学生学业指导研究 有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留学生”“学习适应”“学业/就业指 导”等关键词,所得 88 篇文章中仅 6 篇专门讨论国际学生学业适应性问题。 据此,该作者认为学术界对如何系统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仍有待 充分讨论 (詹逸思, 2019)。也有学者使用 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 2007 至 2019 年间围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主题发表的 500 篇论文进行分析, 发现“来华留学生适应性”是当前这一问题的主流研究方向。2007至 2011 年期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主题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心理适应这一研究热点 上。2014 年开始,研究方向逐渐趋于多元化,跨文化意识、文化适应、学 术适应等成果成为研究热点 (曹彬, 2020)。许多文章从社会文化适应、学业 适应和心理适应三方面分析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提出国际学生服务 工作缺乏连续性,对国际学生学术支持存在盲区,建议成立学校国际学生 服务中心,为国际学生提供连续性的学业指导 (李睿, 2018; 袁丽娟, 2019)。 学界缺乏对国际学生学业指导的系统性研究和针对学业指导工作开展 情况的反馈研究,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是空白。基于此,本文在 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的建 立与实践进行针对性研究。 需求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观要求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蔓延全球,致使国际学生流动严重受 阻。国际学生,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攻读专业学位的境外在籍国际学生面临 学业问题突出、心理状态不佳、情感关系沮丧、人生规划焦虑、经济状况 窘迫等困境 (董柯, 2021)。随着疫情持续时间延长,前期应急性的国际学生 学业管理活动需要向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转变,因此建立健全疫情防 控常态化背景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和学校国际人才培养需求 2018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 (试行)》, 从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 四个方面定位中国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可否认,国际学生群体与中 国学生群体存在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国际 学生内部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以上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现象。面对学校趋 同化管理的要求和国际学生多元化特点,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习习惯提供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09 - 科学、全面、具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服务,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个体 上的实现。 国际学生个人发展诉求 为深入研究国际学生对学业指导的需求和反馈,作者以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层次国际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形式开展广泛调查,回收有效 问卷 112 份。参与调查学生中,博士研究生 58 人,硕士研究生 54 人;当 前在境内学习学生 43 人,在境外学习学生 69 人;学习专业集中在经济学 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专业学习开始时间集中分布于 2016 至 2020 年。 学业指导需求总体情况 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需求调查从入学、疫情前、疫情下三个时间维度 展开。入学阶段学业指导包括六个方面,被调查对象对这六个方面均表现 出极高的需求度 (≥90%)。疫情前,学业指导也包括六个方面,被调查对象 对这六个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需求度 (≥80%)。被调查对象对疫情下学业指 导包含的四个方面需求度存在极大差异,发展性指导相关的获得学术活动 信息需求度最高 (91.1%),诊断性指导相关的课程学习问题指导、科研问 题指导、沟通问题指导需求度明显低于三个时间维度中的其他需求,说明 学校疫情期间集中开展的一系列学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数据 见图 1 所示。 图 1: 学业指导需求总体情况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0 - 境内外学生入学学业指导和疫情前学业指导需求对比 112 名参与调查学生中,43 人在中国境内学习,69 人因疫情在中国境 外学习。对比两组学生的入学学业指导和疫情前学业指导需求数据分析发 现:境内学生对入学学业指导包含的六个方面的需求均高于境外学生,其 中境内学生对于了解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了解如何与导师建立良好沟通、 了解与学习相关的办事指南、了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四个方面的需求远高 于境外学生。境外学生对于疫情前学业指导包含的六个方面需求中有五个 方面高于境内学生,其中境外学生对于选课指导、学习习惯指导、授课语 言和基础知识指导三个方面的需求远高于境内学生。以上情况反映出境外 学生更加关注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学业指导,而对于课程学习以外的学 业指导需求明显降低。这一方面说明顺利修读课程并按计划完成学业是境 外学生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也说明课程学习以外的学业指导给境外学生 带来的获得感并不明显,参与这类指导的途径也相对受限,具体数据见图 2 所示。 图 2: 境内外学生入学学业指导和疫情前学业指导需求对比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1 - 境内外学生疫情下学业指导需求对比 对比境内外两组学生疫情下学业指导需求数据分析发现:从课程、科 研、沟通三个方面一级需求看,境内和境外学生对于科研指导需求高于课 程指导需求,高于沟通指导需求;境外学生三方面需求度总体高于境内学 生,平均需求度差值为 16.52%。三个一级需求包括十二个二级需求,其中 六个二级需求境外学生需求度远高于境内学生,需求度差值在 20%以上。 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指导需求方面,境内学生需求度略高于境外学生,其 原因可能是境外学生论文开题和答辩形式相对灵活,能够满足大多数境外 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入学学业指导和疫情前学业指导需求对比发现,疫情 下境内外学生的学业指导需求度大幅下降,这与学校疫情下学业指导服务 密切相关,将在后文详细阐述。具体数据见图 3。 图 3: 境内外学生疫情下学业指导需求对比 实践案例 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机制 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 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 +专业’复合型国际财经人才”作为国际学生培养目标。2019 年东北财经 大学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形成了与国际学生学历教育、非学 历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相适应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中心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学业跟踪、指导与测评工作,为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2 - 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咨询、支持服务,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中心 主任由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另设执行主任,负责策划与统筹国际学生 学业指导工作。 科学布局,营造良好学业发展及学术研究氛围 疫情初期,学业指导中心配合学校和各学院教学部门开展国际学生学 业情况摸排和反馈工作,在短时间内调查和梳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为落实学校“一生一策、一课一策”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一手信息,推动国 际学生线下向线上教学的快速转换和平稳过渡。2020 年 9 月,中国高校恢 复线下授课,境外国际学生继续进行线上学习,两种教学模式并行无疑增 加了管理压力。境外学生长期线上学习所引发的学业发展迟滞问题也在此 时集中体现。针对这些情况,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诊断性学业指导工作,通 过了解问题根源、细化学生需求、协调学校资源、解决学业问题多个步骤 逐一破解学生学业发展迟滞问题。工作中,学业指导中心与心理指导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学院、辅导员、导师形成了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将 学业问题中反映出的心理、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 部门和人员,实现了从“治病”到“预防”的转变。中心同时开展了一系 列发展性学业指导活动。聘请了一批学业导师,定期开设学术讲座,营造 学术氛围;组织科研标兵和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发挥示范效应;召开国 际学生学术论坛,分享学习和科研经验,促进朋辈互动。 深入分析,多维度跟踪调查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开展情况 学业指导覆盖面和满意度总体情况 国际学生对学业指导的反馈调查从指导活动的覆盖面和满意度两个方 面以及入学、疫情前、疫情下三个时间维度展开。覆盖面即参加某一学业 指导活动的学生比例。满意度即学生对某一学业指导活动“非常满 意”“满意”“一般”三项反馈之和的比例。 通过分析 112 名国际学生对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和满意度整体数据发 现:疫情下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高于入学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高于疫情 前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入学学业指导活动满意度略高于疫情下学业指导 活动满意度,略高于疫情前学业指导活动满意度;疫情下各项学业指导活 动覆盖面较疫情前平均提高了 24%;疫情下各项学业指导活动满意度较疫 情前平均提高了 4.5%。具体数据见图 4。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3 - 图 4: 学业指导覆盖面和满意度总体情况 图 5: 境内外学生学业指导覆盖面情况对比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4 - 境内外学生学业指导覆盖面情况对比 对比境内外国际学生参与各类学业指导活动情况发现:境内学生参加 各类学业指导活动平均覆盖面为 70.5%,境外学生平均覆盖面为 60.3%。 境内学生疫情下参加各类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 (82.8%) 大幅高于入学 (69.8%) 和疫情前 (58.6%)。境外学生参加入学学业指导活动的覆盖面 (71.1%) 略高于疫情下 (70.2%),大幅高于疫情前 (46.1%)。除入学学业指导 外,其他各项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境内学生比例均高于境外学生。境内学 生与境外学生覆盖面差值高于 15%的方面包括选课指导、学习习惯指导、 学术写作指导、疫情下与任课教师和导师沟通指导,具体数据如图 5 所示。 境内外学生学业指导满意度情况对比 对比境内外国际学生参与十六项学业指导活动满意度发现:境内学生 参加各类学业指导活动平均满意度为 87.2%,境外学生平均满意度为 83.1%。境内学生对疫情下各类学业指导服务满意度 (90.2%) 略高于入学 (87.3%) 和疫情前 (84.2%)。境外学生对入学学业指导服务满意度 (86.2%) 略高于疫情下 (82.9) 和疫情前 (79.4%)。境外学生对于入学阶段了解培养 方案和学习计划、了解课程和论文等学术要求、了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三 项学业指导活动的满意度略高于境内学生,境内学生对于其余十三项学业 指导活动的满意度均高于境外学生,具体数据如图 6 所示。 图 6: 境内外学生学业指导满意度情况对比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5 - 总结经验,为未来学业指导工作指明方向 总结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实践经验,特别是疫情下国 际学生学业指导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该中心疫情常态化 背景下广泛开展学情摸排和信息梳理、科学诊断和处理个体学业问题、定 期组织发展性学业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该校国际学 生学业发展迟滞问题。相较疫情前,疫情下学业指导服务整体覆盖面大幅 提高,整体满意度也有所提高。(2) 疫情下,境内学生对学业指导服务的覆 盖面和满意度均高于境外学生,说明面向境内学生的学业指导服务条件更 为充分,参与指导人员组成更为多元,学业问题更具普遍性。而面向境外 学生的学业指导服务条件相对受限,参与指导人员相对集中,学业问题更 具个性化,问题解决也面临更多非学业性障碍。(3) 境内和境外学生参加入 学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和满意度数据基本持平,说明该中心入学学业指导 服务成熟、经验丰富,学生重视程度也明显高于疫情前学业指导。(4) 虽然 疫情下各项学业指导活动覆盖面大幅提高,但仍有 17.25%的学生未参加某 一项或多项活动,仍有 9.76%的学生反馈意见为“不满意”“非常不满 意”,这也是未来该中心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应对策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形成学业指导服务工作合力 为落实国家和学校国际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各阶段学业发展需求,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不良影响,破解疫情下学业发展迟滞问题,急需 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专门机构+专业学院”共享型国际学生学业指 导体系。成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专门机构,将学业指导从常规教学管理和 学生管理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国际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非偶发的、零散的、附加的管理行为。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专门机构负责 策划与统筹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为各专业学院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提供 培训和咨询服务,推动专业学院、职能部门、留学生归口管理单位、导师、 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交互,促进学业指导工作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学业指导服务质量 以文件形式明确各部门学业指导工作职责,避免学业指导“三不管” 问题,以制度形式促进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通力配合;建立激励机制, 增加教师指导者、专业指导者、朋辈指导者参与热情和获得感;以操作规 程、手册等形式规范各类学业指导活动,促进学业指导取得实效;建立有 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进行学业指导评估工作,帮助学业指导人员及 时发现问题,促使高校学业指导工作不断趋于完善。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6 - 丰富学业指导内容,加强全员全过程学业指导 应破除学业指导就是入学教育、学业指导只针对问题学生的错误观念, 面向全体国际学生开展学业指导服务,将学业指导服务覆盖人才培养各个 阶段。学业指导内容应该围绕诊断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进行设计,诊断性 指导主要解决学生个体学业问题,发展性指导主要培养学习习惯、创新思 维和全球胜任力。 提高人员专业化素养,加强学业指导理论研究 相当一部分高校将学业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然而,由于 辅导员专业背景缺乏,对于具体学业问题指导能力不足,使得学业指导工 作最终变成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问题辅导,甚至是批评教育。学校应着 力提升学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使其精通学业指导专业理论、掌握学校 各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国际学生学习特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学 生学业指导服务的效度基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的充分调研,建议各高校在开 展学习指导工作之初,加强对本校国际学生的学习发展实际需求、学习动 机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并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设计合适的学习指导项目, 从而提高学业指导的针对性。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根据反馈意见适时调 整服务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满足服务对象的学业指导需求。 本文聚焦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的建立,结合问卷调查和实践经验, 探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建立国际学生学业指导机制的必要性和路径。由于 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经管类研究生国际学生,涉及专业 和层次不够全面。下一步,相关研究将从区域国别、专业分类、指导质量 等方面展开,以期为国际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Grites, T. J. (1984). Techniques and tools for improving advising. In R. B. Winston, Jr., T. K. Miller, S. C. Ender, & T. J. Grites (Eds.), Developmental academic advising (pp.192-209). Jossey-Bass. Pardee, C. F. (2000). Organizational models for academic advising. In V. N. Gorden, W. R. Habley, T. J. Grites, & Associates (Eds.), Academic advising: A comprehensive handbook (pp.197-225). Jossey-Bass. 曹彬. (2020).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以知网 500 篇期刊文献为 基础.甘肃科技纵横, 49(9), 69–92. doi:CNKI:SUN:LZKQ.0.2020-09 -023. 陈晏华. (2014). 美国高校学生学业指导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知 网 .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501&filename =1014345155.nh. 崔军, 汪霞, & 张晓宁. (2014). 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 江苏高教, (2), 87–89. doi:10.13236/j.cnki.jshe.2014.02.021.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117 - 董柯. (2021). 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面临的困境现状及对策探 究-以阿富汗留学生为例 . [硕士论文 ,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知网 . doi:10.27312/d.cnki.gshsu.2021.001743 顾佳. (2011). 美国高校学术指导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知网.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MFD2011&filename=1 011137397.nh 侯婷. (2021).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业指导的制约因素与改进策略. 教育探索, 340(4), 82–85. doi:CNKI:SUN:SEEK.0.2021-04-020. 李睿. (2018).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调查分析-基于辽宁省某高校的调查. 黄 河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20(1), 114–120. doi:10.19576/j.issn.1008- 5424.2018.01.018. 刘一鸣. (2015).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指导及启示-以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为例. 黑龙江高教研究,255(7), 53–56. doi:CNKI:SUN:HLJG.0.2015-07-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 范 ( 试 行 ) 》 的 通 知 .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 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陶敏. (2012). 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 6(3), 69–72, 77. doi:10.13316/j.cnki.jhem.2012.03.018. 王松婵. (2016). 哈佛大学学业指导体系研究及其启示. 黑龙江高教研究, 262(2), 91–93. doi:CNKI:SUN:HLJG.0.2016-02-026. 袁丽娟. (2019).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智库时代, (31), 209– 210. doi:CNKI:SUN:ZKSD.0.2019-31-133. 詹逸思. (2019).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学术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高教探索, (7), 44–49, 91. doi:CNKI:SUN:GJTA.0.2019-07-007. 詹逸思, 耿睿, & 刘响. (2014). 中国 985 工程院校学习指导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全 国 39 所 985 工 程 院 校 的 调 查 研 究 . 江 苏 高 教 , (1), 83–86. doi:10.13236/j.cnki.jshe.2014.01.046. BI ZH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Counsello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Executive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ademic Guidance Center a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cademic guidance, and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s. Email: zhangbi@dufe.edu.cn 张苾 (通讯作者),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学生辅导员,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执行 主任。研究兴趣包括国际学生教育与管理,学业指导,国际理解教育。邮箱: zhangbi@dufe.edu.cn JIAN ZHANG, Dean of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ademic Guidance Center at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Email: zhangjian17@dufe.edu.cn 张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际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兴 趣包括国际学生教育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邮箱: zhangjian17@d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