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ksi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2 No.1 Mei 2008: 102-111 102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GROWTH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CHENLUN BY YU DAFU Xuc Lin Chinese Department, Bina Nusantara University,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 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xuclin2732@lecturer.binus.ac.id ABSTRACT Article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novel “Chen Lun”. The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and loneliness are his initial mental states. The latter is caused by two factors: th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while the former is caused by the political condition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the fact that the Japanese underestimate the Chinese people. The writer uses Freud’s theory on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and conflict, anxiety, and the defense mechanism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main character commits suicide since “he” cannot only solve the problem of his loneliness and inferiority but also he feels guilty of his wrongdoing which crushes his-ideal-self. The guilty feeling haunts him in such a way that he even denies himself. Keywords: psychological growth, inferiority, loneliness, personality trait 摘要 提要: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分析《沉沦》主人公的心理,孤独感和自卑感作为主人公的最初 心理状态。主人公的孤独感来自两方面,社会方面与个人性格方面。而他的自卑感来自中国当 时的政治情况与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背景。第二部分笔者试着用心理学的理论,特别是弗洛伊 德(Freud)关于人格结构与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的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主 人公最后有自杀的结局是因为“他”不但无法克服孤独感和自卑感,而且发现自己已做了错误 的自我决定与行为,害得充满理想的“他”被自卑感与内疚感压倒而无法认同自己。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 (Xuc Lin) 103 一 、前言 《沉沦》是一篇“自叙传”出版于 1921 年,由郁达夫著作的抒情小说。这篇小说是郁大夫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沉沦》故事的男主人公是留学日本的一个学生。原本是去日本求学,但 到了日本觉得自己身为中国人——当时叫做“支那人”,受到日本人的歧视,他变得非常敏 感,内心感到非常自卑。他感到自卑因为中国当时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内心的自卑带给他很 大的压力。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也使他感到很孤独。自卑感加上很强烈的孤独感使他需要一种发 泄,他开始不再追求学问而转移到爱情。然而他的自卑使他无法正常地跟别人进行交际,导致 他得不到爱情。他承受不了孤独和自卑的心理,后来就产生了心理变态。这种变态心理一直持 续着,接着又产生内疚与更强烈的孤独感,这些矛盾久了就变成恶性循环,导致主人公最后跳 海自杀。 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这种危 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 格,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消极解决危机会导致形成消极的 自我品格,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年版 115-116 页)。《沉沦》的主人公选择消极的行为来解决他的问题,更准确地说他 根本没有能力用积极的方法来解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最后以死路来解决。 二《沉沦》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一) 孤独感 引起主人公的孤独感来自两个因素:  社会因素 一个人融合于集体之中,个体的自由度虽小,但由此而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郑雪编著《人 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23 页)。因自 1911 年中国各地发生革命使学生不能正 常地上学,在《沉沦》中的男主人公多次转校甚至多年呆在家里(回到那小小的书斋里来)导 致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参加集体活动(学校),这就是“他”产生孤独的根苗。 .....武昌的革命起来了。那时候他已在县立小学堂卒了业,正在那里换来换去的换中学堂。 他进了K府中学之后,不上半年又忽然转了H府中学来;在H府中学住了三个月,革命就起 来了。H府中学停学之后,他依旧只能回到那小小的书斋里来。 第二年的春天,正是他十七岁的时候,他就进了大学的预科。 ………住不上半年,那大学 里的厨子,托了校长的势,竟打起学生来。学生中间有几个不服的,便去告诉校长,校长反说学生 不是。他看看这些情形,实在是太无道理了,就立刻去告了退,仍复回家,到那小小的书斋里 去...... 到了日本,家人也离开了他,他又住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跟他在中国的状况差不多一样,这使 他继续栽培孤独感。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2 No.1 Mei 2008: 102-111 104 第一高等学校将开学的时候,他的长兄接到了院长的命令,要他回去。他的长兄就把他寄托 在一家日本人的家里,几天之后,他的长兄长嫂和他的新生的侄女儿就回国去了。 如今到了这N市的乡下之后,他的旅馆,是一家孤立的人家,四面并无邻舍,...... 除了几家与学生做买卖的文房具店及菜馆之外,附近并没有居民。荒野的人间,只有几家为 学生设的旅馆,......  个人因素 主人公会感到孤独,因他本身缺乏社会兴趣,导致他的生活风格是病态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风格格式各样,但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 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一种是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 正确的和健康的,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阿德勒指出:“所有失 败者-------神经症、神经病、罪犯、酗酒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 属感和社会兴趣。” (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05-106 页)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 障,愈筑愈高了。 他的同学中的好事者,有时候也有人来向他说笑的,他心里虽然非常感激,想同那一个人谈 几句知心的话,然而口中总说不出什么话来;所以有几个解他的意的人,也不得不同他疏远了。 他以为他一个人同别的学生不同,不能按部就班的同他们同在一处求学的。 他们在那里谈天的时候,若有偶然看他一眼的人,他又忽然红起脸来,以为他们是在那里讲 他。他同他同学中间的距离,一天一天的远背起来,他的同学都以为他是爱孤独的人,所以谁也不 敢来近他的身。 出了W中学,他看看杭州的学校,都不能如他的意,所以他就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 (二) 自卑感 主人公来到了日本后就产生了非常敏感的心理,觉得自己肯定会被日本人看不起,这都 是因为去日本之前,身为中国人已经感到很自卑了。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那种自卑感是因为中国当时 1911 年后处于内政乱,贫穷落后又受到外界的侵略,特别是 日本,甚至因为日本于 1915 年提出的“二十一条”,中国感到很耻辱。以下是当主人公去日 本之前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1913 年 袁世凯与英、法、德、俄、日 5 国签订善后大借款 2 千 5 百万英镑合同,以全部 盐税关税余额为担保。 1914 年 8 月 23 日日本对德宣战,旋即派军于 9 月 2 日在山东龙口登陆。10 月 6 日,占 领胶济路全线。11 月 7 日,日军攻占青岛。至此,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全部为日本控 制。10 月 19 日 日军在山东平度县出示“斩律 5 条”,规定“如该村有 1 人妨碍日军行 动者,将全村人民尽处斩刑。”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 (Xuc Lin) 105 1915 年 1 月 18 日 日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5 月 9 日 袁世凯接受 “二十一条”。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亲往日使馆递交复文,对日本最后通牒概 予承认。是日,全国教育联合会规定每年 5 月 9 日为国耻纪念日。 主人公以当时的状况到了日本留学,若有一些日本人瞧不起他是难免的,但因他本身的 自卑与敏感使他觉得日本人都真的瞧不起他,加上日本人用“支那人”来称呼他,他的自卑感 又更强烈了。 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 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 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 支那人”了。 “支那”一词一说来自印度的梵文,在梵文的经典中以 Shina 称呼中国;可能来自“秦” (chin)发音的转变。 而日本在江户幕府末年明治维新初年也开始使用“支那”一词来称呼中国。由于过去日 本以“汉”、“唐”、“明”等方式称呼都是中国朝代的名称,为了确定对中国大陆的称呼, 便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大陆。一开始使用“支那”根本没有带贬义之意反右钦慕之情。 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处于军阀割据之下,1913 年 7 月 日本政府明文规定: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日本不用 “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这个词明示这里才是中央之国,这样日本就成了“东夷”。 日本在于中国交往中,完全使用汉字写中国国号,而在脱亚入欧理论产生后,就流行使 用根据英文词 china 音译的“支那”。在日本和清朝发生更多摩擦并导致战争胜利后,“支 那”一词更多见于侮辱性报章和文书中。 目前,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 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轻蔑、敌视中国的行为。 三《沉沦》的男主人公心理发展过程 (一) 病态生活风格导致复仇心理 据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理论,受忽视或遗弃是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其中 的原因之一。这是由童年期引起的。这种孩子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 漠、仇视,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主人公在童年时期虽然没有受到很强烈的忽视,但是周围 的人不是那么鼓励他所做的一切。到了青年时期,因中国当时的状况让他的孤独和自卑感的趋 势有机会发展下去。 他家里的人都怪他无恒性,说他的心思太活。 他们弟兄三人,到这时候都不能如意之所为,所以那一小市镇里的闲人都说他们的风水破 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BA%A6&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2%B5%E6%96%87&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6%9C%AC&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9F%E6%88%B6%E5%B9%95%E5%BA%9C&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8E%E6%B2%BB%E7%BB%B4%E6%96%B0&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C%8B%E5%A4%A7%E9%99%B8&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11%E5%B9%B4&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11%E5%B9%B4&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13%E5%B9%B4&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4%AB%E4%BA%9E%E5%85%A5%E6%AD%90&variant=zh-cn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2 No.1 Mei 2008: 102-111 106 孤独感和自卑感给主人公的生活打了病态风格的基础。他到了日本,因为受到日本人的 歧视,这些病态的生活风格更加严重,甚至成了神经症的患者。他不再相信别人,想要对他们 复仇。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 要复他们的仇。” 他听了这话之后,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对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 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所以就把所学的医科丢弃了,改入文科里去,…… 因为他恐怕一二年之后,他们兄弟两人的感情,仍旧要和好起来;所以这一次的转科,便是 帮他永久敌视他长兄的一个手段。 他上学校去的时候,觉得他的日本同学都似在那里排斥他。 ……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对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嗣后虽在路上,或在 学校里遇见的时候,他同那几个中国同学,也不点头招呼。中国留学生开会的时候,他当然是不去 出席的。因此他同他的几个同胞,竟宛然成了两家仇敌。 (二) 自我无法解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id)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 处。它非常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 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 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superego)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和 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她)的价值观 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渐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 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 确的事情。 自我(ego)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 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她)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 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 果。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当本我和超我产生 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衷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 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衷 (查理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第 16 版,人民邮电出 版,社 2006 年版 395-396 页)。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如下: 本我欲求→ 自我的决定和行为 ← 超我的限制 ↓ 食欲→ 去食品市场 ←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 (Xuc Lin) 107 性欲→ 结婚 ← 非婚行为不道德(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83 页) 自卑感与孤独感也是一种焦虑,都是与人的安全需要相联系,都是人的安全得不到满足的一种 消极情感的体验,为了减轻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据凯伦·霍妮的理论有 10 种防 御性策略的需要就是:1 友爱与赞许;2 生活伴侣;3 狭窄空间;4 权力;5 剥削;6 社会认可; 7 自我赞许;8 成就;9 自主;10 完美主义(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121 页)。 主人公为了减轻他的心理焦虑,不再追求学习而追求爱情来成为他的防御策略。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 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 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只具有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是儿童、青少年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 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的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 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的角色,不能确定自 己是谁,能干什么?) 的人才能勇于与异性建立稳定的爱情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情关系,就 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没有确立同一性的人和缺乏工作能力的人是退缩 的,他们避免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而势必产生孤独感(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 年版 118 页)。主人公在日本社会因感到受到歧视,觉得自己很自卑,更不用谈他 在社会里能确定自己的地位,所以虽然内心很希望得到爱情,他无法表达出来。这种压抑只能 增加他的孤独感。 “你这卑怯者! “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 “既要后悔,何以当时你又没有那样的胆量?不同她们去讲一句话。 他心里虽然非常爱她,然而她送饭来或来替他铺被的时候,他总装出一种兀不可犯的样子 来。他心里虽想对她讲几句话,然而一见了她,他总不能开口。她进他房里来的时候,他的呼吸意 急促到吐气不出的地步。他在她的面前实在是受苦不起了,所以近来她进他的房里来的时候,他每 不得不跑出房外去。然而他思慕她的心情,却一天一天的浓厚起来。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2 No.1 Mei 2008: 102-111 108 主人公得不到他所渴望的爱情,但不代表他对爱的欲望已消失了。对爱欲的观念与欲望 仍在无意识中活跃着,他的欲望不时通过某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当一个人内部紧张度 太高而不能承受的时候,本我会要求一种能量(里比多)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被释放时,紧 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因为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81 页),本我中聚集的大量能量总是力图通过各种渠道发泄出 来(精神发泄)(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85 页)。爱往往与 性有关(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297 页),所以在小说中“性” 是主人公发泄的渠道。但因小说中绝少对“性”的问题进行直接探讨,也缺乏赤裸裸的性描写 所以我们可以把《沉沦》主人公的“性”观念介入到“爱欲”的范畴里面更合适。 要满足本能欲望、发泄能量的直接方式往往为超我的道德规范或现实要求所不容,因此 会遭受自我和超我的抵制与压抑(反精神发泄)。这些受抵制的里比多不得不转换对象和改变 方向,企图以间接的方式发泄出来,这就是自我的一种防御“替代”的机制(郑雪编著《人格心 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85 页)。 以下是《沉沦》主人公的本我与超我进行的反发泄和替代的过程: 里比多 → 精神发泄→ 性交 反发泄-------------超我禁止此类活动 反发泄-------------自我延迟满足 替代→自我满足 反发泄-------------超我限制此类活动 反发泄-------------自我延迟满足 替代→偷看女孩子洗澡 反发泄-------------超我限制此类活动 反发泄-------------自我延迟满足 替代→去妓院 反发泄-------------超我限制此类活动 反发泄-------------自我延迟满足 替代→????/xxxx 没有反发泄-------超我 没有反发泄-------自我 主人公应该通过反发泄和替代的一系列过程,超我和自我的反发泄作用消失,爱欲也得 到间接的满足。因为通过创造活动,他的里比多得到了发泄(没有反发泄)。但是因为主人公 的错误生活风格使他脱离社会,无法参加积极的活动造成他找不到准确的替代或升华,而在现 实面前本我又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本我不具备理智的功能,它不能区分自己和现实,只求趋乐 避苦。所以他的自我只能顺从本我,超我的限制进行失败了。 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 次的加起来了。 他本来是一个非常爱高尚爱洁净的人,然而一到了这邪念发生的时候,他的智力也无用了, 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 凯伦·霍妮提出,人有几种需要来减轻焦虑,其中是爱与生活伴侣,正常人也有这样的 需要,但与神经症患者不同的是,正常人的折衷需要可以随现实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变动,而且 各种需要间不易产生冲突,因而能比较好的获得满足;而神经症患者往往只执迷于其中一个需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 (Xuc Lin) 109 要,而且满足这一需要的方法也是脱离实际,以致难以获得满足,产生更高的焦虑,甚至恶性 循环,成为刻板性与强迫性的神经质需要。主人公的心理已属于病态的心理,所以在小说中我 们可以看到从头到尾他只沉迷于“爱欲”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这个需要,自我的决定是违反道 德的,自己就产生了道德的焦虑。 (三)道德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人有三种焦虑。道德焦虑是其中之一。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 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焦虑虽然对人也有积极的一 面,但是若是焦虑水平太高,持续时间太长,那么人是无法忍受的,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人格 的分裂和精神病。 那时候他每对着自家起誓说:“我的脑力还可以使得,还能做得出这样的诗,我以后决不再犯 罪了。过去的事实是没法,我以后总不再犯罪了。若从此自新,我的脑力,还是很可以的。”然而 一到了紧迫的时候,他的誓言又忘了。 每礼拜四五,或每月的二十六七的时候,他索性尽意的贪起欢来。他的心里想,自下礼拜一 或下月初一起,我总不犯罪了。有时候正合到礼拜六或月底的晚上,去剃头洗澡去,以为这就是改 过自新的记号,然而过几天他又不得不吃鸡子和牛乳了。 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这样的状态继 续了一二个月,他的学校里就放了暑假,暑假的两个月内,他受的苦闷,更甚于平时;到了学校开 课的时候,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人,变了同 死鱼眼睛一样了。 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则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 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 一边他自家打自家的嘴巴,一边就把他的被窝拿出来睡了。 他虽然觉得饥饿得很,然而无论如何,总不愿意再回到那旅馆里去,同主人和他的女儿相 见。 “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 在这里死了罢。我所求的爱情,大约是求不到的了。没有爱情的生涯,岂不同死灰一样么?唉,这 干燥的生涯,这干燥的生涯,世上的人又都在那里仇视我,欺侮我,连我自家的亲弟兄,自家的手 足,都在那里排挤我到这世界外去。我将何以为生,我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 妓女在社会的身份是很低贱的,连这么低贱的人都瞧不起他,看他是“支那人”使他的 自卑感到了顶峰,表示他比最低层的人更低级。自己也觉得身为高尚的知识分子去了妓院等于 糟蹋了自己的身体,自己虽然只有一个人,但也是中国的一分子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已经糟蹋了 中国。内疚心理加上自卑感与复仇心理使他感到没必要活下去。 四 结论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2 No.1 Mei 2008: 102-111 110 《沉沦》中的主人公有两种基本心理:孤独感和自卑感。引起他的孤独感来自两方面, 就是社会与个人方面。当时的中国内政混乱使很多青年知识分子只能呆在家里,这造成年轻的 主人公无法参加集体活动,不参加集体活动就容易感到孤独。社会的状况持续多年就形成了他 孤僻的性格。到了日本留学之后他又住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跟别人交往的机会不多使他继续孤 独。 中国当时在世界上处在比较低的地位造成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卑的心理,主人公也不例 外。去了日本之后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这种自卑发展得更强烈(描写郁大达夫在日本的生存处 境和作为弱小民族的体验)。强烈的自卑感使他远离社会,这样的状况使他的孤独感更严重。 孤独感与自卑感形成了他病态的生活风格。为了减轻他的压力,他需要发泄,“爱欲”是他发 泄的对象。满足“爱欲”的过程,自我不能解决本我与超我发生的矛盾,导致他生活朝错误的 方向走去,越走越深。错误的方向给了他痛苦的道德焦虑,最后只能用死亡来解决一切。 其实孤独感与自卑感不但只有消极的影响而且也有积极的影响。这部小说给我们展开孤 独感与自卑感给主人公消极的影响,当时的状况及以他的生活风格使他根本没有能力用积极的 态度来克服孤独感与自卑感。无法克服孤独感与自卑感使他更不能控制“本我”的欲望导致内 心的内疚,焦虑到了顶峰就跳不出恶性循环的圈子来,沉沦到死。 虽然这部小说不仅描述主人公,而且也代表中国当时的弱子民的心理状态,但从现代人 与个人角度来看,孤独感和自卑感每个人都有,不过与其沉溺在自卑感与孤独感中,不如把它 们当作向上的推动力来争取个人的成功。若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的话,既能减少病态心理又能为 社会与国家做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查理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第 16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年版 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4502.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y/20-yu-df/002.htm,2007 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AF%E9%82%A3,2007 年 http://54.china1840-1949.net.cn/dsj.html,2007 年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4502.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y/20-yu-df/002.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AF%E9%82%A3 http://54.china1840-1949.net.cn/d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