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0_ Andiny-A4.doc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87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Chinese Department, BINUS UNIVERSITY Kampus Kijang,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 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andyni_khosasih@binus.ac.id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of Chinese descendants in Indonesia reaches 7 millions. Their success cannot be taken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 embedded. On the other hand,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analyzing Chinese believes.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It has also portrayed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from which the portrayal forms unique symb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people. The outstanding quality of religions of Chinese-Indonesians is the adaptability, acceptance and openness. Indonesian Government, which has the policy of uniformity after the 1960 causes the breach of Chinese heritag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is has cost socio-structural gaps and multicultural disparity which is getting wi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s of Chinese-Indonesian religions with future predictions uphold. Keywords: Indonesia, Chinese-Indonesians, Religions 内 容 提 要 印尼华人约 700 万。华人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华人文化密不可分。而要了解印尼华人社 会和华人文化,离不开对华人宗教的分析。印尼华人宗教源远流长。它体现和弘扬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神和品质,又吸收了异质文化的诸多因子,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征与内涵。六十 年代后期以来印尼政府实行的强制同化政策,造成华人文化传承的长时间和大面积断裂,华人 宗教文化生态发生了结构性变异。 本文依据大量事实,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侧面,综合考察印尼华人宗教,探究其存在发 展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线索,分析其特性,并在问卷调查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对其未来走向进 行预测。 关 键 词:印尼 华人 宗教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88 前言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 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体现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的探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 教独立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整个文化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存在并体现于社会生活的 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对印尼政治、经济和文化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印尼华人人口约为 70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3.3%,占海外华人总数的 23%和东南亚 华人总数的 35%,○1 是海外华人在数量上最集中的国家。华人在印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华人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华人文化密不可分。而要了解印尼华 人社会和华人文化及其走向,离不开对华人宗教的分析。因为宗教是族群文化最深层最核心的 部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土壤和根本标志,是族群特质的具体体现。“华人宗教 对于华人社会团结的维系,凝聚力的增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华人特征的保留均有着持久、 强烈的影响。”○2 本文将立足于大量事实,从历史与现实的不同侧面,综合考察印尼华人宗教,探究 其存在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线索,分析其特质,并在问卷调查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对其未 来走向进行预测。 一、 印尼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及历史演变 当今印尼官方承认的宗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印尼约 88% 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分别为 2.5%和 5.3%,信奉佛教及印度教的则占 1.7%。○3 印尼华人中的绝大多数已加入印尼国籍。关于华人宗教徒,尚无全面、确切的统计 数字,但据 1981 年 4 月《罗盘报》报道,华人穆斯林占华人总数的 5%,即 20 万人○4 。至于华 人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据西方学者弗兰克·柯里估计,在 1968 年就已达 263,000 人,占当时 华人总数的 8.8%○5 。近二十年来,华人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不断增加,目前总数至少不低于华 人穆斯林。印尼的佛教徒 1980 年已有 1,391,900 人○6 ,也有人估计为 300 万左右○7 。佛教徒几 乎都是华人。其实印尼华人除了大部分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和印 度教以外,也有一部分信仰妈祖、孔教等,只是这些信仰已和佛教融合在一起。在苏加诺执政 时期,孔教也是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之一,苏哈托上台后,政府禁止华人信仰孔教,使得孔教 逐渐地边缘化。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89 结合印尼历史发展的线索,本文将华人宗教的演变分成三个阶段来考察。 1.荷兰殖民统治之前(1602 年以前) 印尼华人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体是佛教、道教、孔教等中国传统宗教 和祖先崇拜 等民间信仰。早期从闽、粤去印尼群岛的中国人有不少是伊斯兰教徒。早在 13 世纪下半叶印度 和波斯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苏门答腊以前,印尼就有华人穆斯林。9 世纪下半叶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广州一带的中国穆斯林及许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纷纷移居苏门答 腊的三佛齐(巨港)○8 。印尼百科全书也提到黄巢起义造成中国南部沿海的众多穆斯林逃往南 洋○9 。11 世纪后,印度胡茶辣的穆斯林商人在爪哇一些港口经商并传播伊斯兰教。结果,当地 部分爪哇人和一些中国商人,皈依伊斯兰教○10。有的中国穆斯林商人后来在爪哇定居。 15 世纪郑和在爪哇等地传播伊斯兰教,也促进了华人穆斯林队伍的扩大。14 到 16 世纪 在爪哇传播伊斯兰教的 9 位贤人,享有盛誉。有学者认为,他们中不少是中国穆斯林或有中国 血统○11,例如拉登·巴达,他就是中国穆斯林,中文名叫林陈文(Senopati Jin Bun)○12。 佛教于公元 5 世纪传入印尼,最早传入的地区是苏门答腊。公元 7 世纪在苏门答腊巨港 建立起来的室利佛逝王国(Sriwijaya),不仅是东南亚国际贸易中心,也是东南亚的佛教中心。 684 年在巨港附近达朗·杜沃(Talang Tuwo)所刻的碑铭,碑铭末尾是一串佛教祝福文,由此 可以推断,夏连特拉(Syalendra)家族(来自中爪哇,9 世纪后半叶控制室利佛逝)早在 7 世 纪便信奉佛教的金刚乘(Vajrayana),后来他们大力推行大乘佛教于印尼和马来诸岛。印度化 的苏门答腊时期留下的文物大部分是属于大乘佛教的。随着 16 世纪中叶印尼主要岛屿的伊斯兰 化,佛教在原住民中失去市场,而逐渐成为华人宗教。 公元 1 世纪后,婆罗门教传入印尼。4 世纪,印度教传入印尼的爪哇岛,主要信奉湿婆, 也有些爪哇人信奉毗湿奴。7 世纪后,印度教中的湿婆派在印尼十分盛行。印尼湿婆教的一个 重要特点是,它混杂了大乘佛教和毗湿奴教。例如在 832 年帕塔潘达苏利的碑铭上一开始就有 “敬奉湿婆,献身于大乘佛教”的字句。两教似乎合而为一。随着 16 世纪爪哇岛的全面伊斯兰 化,印度教逐渐衰亡,目前主要存在于巴厘岛。印度教与巴厘岛原有的文化和宗教相结合,形 成具有特色的“巴厘印度教”。居住巴厘岛的华人有一些接受了这种宗教。 印尼独立以来,印度教徒明显增加。据印尼宗教部称,1957 年印度教徒为 1,387,349 人。至 1980 年,该数字增加一倍多。○13自 1990 年 1 月 16 日起,印尼印度教会理会事(Majelis Umat Hindu di Indonesia)在《印尼日报》上开辟“印度教专栏”,用汉语向华人宣传印度教 教义。 2.荷兰殖民统治至印尼独立(1602-1945) 基督教在 17 世纪初由荷兰传入印尼。几乎在同一时期印尼华人基督教徒出现了。到 19 世纪中叶,华人中的基督教活动初具规模。20 世纪初来自美国的基督教卫斯理宗在雅加达、茂 物、泗水和西加里曼丹向华人传教。二战前皈依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华人都很少,但两者相比, 华人基督教徒多于华人伊斯兰教徒华人穆斯林社区在印尼许多大城市的出现始于 18 世纪○14。19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90 世纪以前移居印尼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男性,华人皈依伊斯兰教并与土著通婚的现象较普遍。19 世纪以后,大批中国移民(包括女眷)来到印尼形成华人新客社区。他们主要信奉中国传统宗 教。同时,出现了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土生华人领袖,他们受到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20 世 纪后华人的宗教活动减弱,而华人社团、报刊和学校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时华人社团宣 扬的是中国传统宗教。 3.印尼独立至今(1945- ) 1945 年印尼独立。当年制定的宪法规定,“潘查希拉”(PANCASILA)是印尼 建国的五项基本原则。五项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信仰神道”。这意味着印尼公民有选择任何一种 宗教的自由。1965 年苏加诺总统发布第一号命令,正式确认印尼有六个宗教,即伊斯兰教、基 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孔教。 1965 年“9·30 事件”以前,华人穆斯林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人数不多,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长期以来荷兰殖民政府把伊斯兰教贬为“下等宗教”,甚至公然阻挠华人 皈依伊斯兰教;第二,受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这一点特别体现在 19 世纪以来大批“新客”华 人的信仰上;第三,伊斯兰教关于禁食猪肉、施行割礼等规定,难为华人接受;第四,印尼独 立后原住民穆斯林中的少数极端派煽动反华排华,激起华人心理和情感上对伊斯兰教的反感; 第五,印尼社会和华界都分别存在着对华人穆斯林的偏见。 “9·30 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华人穆斯林有所增加。主要原因为:第一, 苏哈托政府加紧推行“同化”政策,鼓励华人皈依伊斯兰教。政府下令封闭印尼所有的华语学 校,禁止在任何刊物上刊登华文广告、新闻和文章,禁止华人在公共场所举行中国传统的宗教 仪式、宴会和庆祝活动。第二,原住民穆斯林组织欢迎华人皈依伊斯兰教。第三,华人穆斯林 组织积极开展活动。 印尼独立后,天主教、基督教会也更加积极地向华人传教,特别是“9·30 事件”后, 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在许多沿海大城市展开,其主要对象之一是华人。一些华人不愿入 伊斯兰教,但佛教又被一些原住民看作是封闭式的“外国宗教”,而孔教又不再为当局承认,在 这种情势下,便纷纷加入天主教或基督教。 二、 印尼华人宗教信仰的特点 1.以中国传统宗教为主体 印尼华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其中包括中国传统宗教。上一代华人绝大多数信 仰佛教。他们虽然已加入印尼国籍,但还维持着叶落归根的思想。他们把中国当作心目中的祖 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倍加敬仰爱护,佛教自然也不例外。对华人来说,佛教才是中国的宗教, 其他宗教都是外国宗教。 2.供奉多元神祗,多宗教融合 印尼华人敬奉多元神祗。在一个华人庙宇内可能同时供奉观音、地藏王、天后、城隍神、 土地神、十八罗汉和关帝等神像○15。 宋、元以来,中国国内就有许多人同时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印尼华人把 上述三种 宗教合称“三教”。中爪哇三保垄著名的三保庙突出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1932 年印尼华人 郭德怀在《宗教之宝》(Moestika Dharma)杂志上写道:“所谓华人宗教,即早在中国清朝由朝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91 廷认可的三种宗教——儒教、道教和佛教。实际上华人的宗教信仰大都与上述三教有关系。因 此,不论儒教徒、佛教徒还是道教徒,在他们中只崇奉一种宗教者为数不多” ○16。 3.与非中国传统宗教融洽相处 中国移民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来到印尼群岛。他们中多数仍坚持信奉中国 传统宗教,但他 们始终与当地的伊斯兰教徒和少数天主教、基督教徒融洽相处。例如:在泗水的某些地区建立着清 真寺与教堂、华人家庭里绝大多数存在着多宗教信仰、三保垄的三保庙原先是清真寺,后改为祭拜 三保偶像的庙宇。如今它既不像清真寺,又不像佛教的寺庙,也不像道教的宫观。从其建筑、摆设、 祈祷活动等等方面看,它又发展成为体现多种宗教和文化色彩的庙宇。它反映了华人宗教在异域他 乡的高度适应性和融洽性。 4.坚持祖先崇拜 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印尼华人宗教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和重要特质。许多华人(特别是 老一代)相信祖先亡灵能为儿孙禳灾赐福。他们虽在异国他乡,但怀念埋骨故土的祖辈。有些 华人虽然入了伊斯兰教、天主教或基督教,但仍保持传统的祖先祭拜。 三、 印尼政府宗教政策及其对华人宗教信仰的影响 印尼独立后,政府一直强调不同宗教的信徒应该相互容忍,相互尊重,和平 共处。然 而事与愿违,宗教冲突(主要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在经受了东南 亚金融危机打击之后,宗教冲突更是此起彼伏。从雅加达到东努沙登加拉省的古邦再到马鲁古 省的安汶,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相互残杀,造成了上千人伤亡,两教关系恶化到不可收 拾的地步。 独立后,印尼一直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45 年 6 月,苏加诺发表了关于印尼建国五 项基本原则——“潘查希拉”的讲话,“潘查希拉”的主要内容是:神道、民族主义、人道主义、 协商和代表制下的民主、社会公正。对于“神道”苏加诺作了这样的解释:“希望印度尼西亚成 为这样一个国家,每一个公民都能自由地信仰自己的神,希望所有的公民都能以一种有修养的 态度来信仰神道。信仰神道是在于极高的德行之上,不同宗教的信徒互相尊重” ○17。因此,苏 加诺执政时,官方承认六大宗教,既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孔教。此时 孔教是合法宗教之一。 在苏加诺时代,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对“自由”一词的理解分歧极大。基督教徒认为, “宗教信仰自由”就意味着具有选择宗教的自由、改信宗教的自由,以及传播宗教的自由。基 于这种理解基督教徒通过各种途径使用各种办法加速基督教的传播。结果基督教迅速扩大,伊 斯兰教徒大为不满。在伊斯兰教徒眼里,基督教的做法,比如建立教会学校,基督教徒与穆斯 林结婚,违反了“潘查希拉”。穆斯林认为,“潘查希拉”中的信仰神道并不意味宗教传播的绝 对自由,伊斯兰教徒不能自由地再选择其他宗教,非伊斯兰团体煽动穆斯林改教是非法的。 由于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对宗教信仰政策的理解不同,致使双方各行其事,关系日趋紧张。 尽管当时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没有发生公开冲突,但导致两教关系恶化的“地雷”已经埋下,一 有导火线就会爆炸。果然,“9·30 事件”后,苏加诺被迫下台,新秩序政府建立,穆斯林正好 找到了发泄不满的机会,在亚齐和望加锡,先后出现了基督教教堂被毁事件。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92 苏哈托政权同样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不同宗教徒之间相互容忍和尊重。与苏加 诺不同,他对宗教信仰的范围作出了限定,指出人们不能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别人,使他 人改变宗教信仰是不被允许的○18。这样就给各宗教信徒制定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使宗教信仰自 由政策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框架,避免了各教派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同而发生争执和冲突。遗憾 的是,这种宗教政策并不是一视同仁地实施于所有的宗教,其主要表现就是没有平等地看待华 人传统宗教。 苏哈托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对华人实行全面的“民族同化”政策,强制剥夺 其平等的公民权。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华人一贯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大多数新生代华裔的 祖籍国和母文化意识逐渐淡薄。华人传统宗教自然也逃脱不了受压制的命运。由于华校关闭, 而华人子弟又难以进入公立学校,他们只能选择在天主教会或基督教会兴办的私立学校就读, 其中不少人很自然地加入了天主教或基督教。 在苏加诺时代,孔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同为国家承认的宗教, 而在苏哈托时代,孔教失却了与其他宗教的同等地位,国家法律只承认五大宗教,孔教为官方 所不容。官方认为孔教源于中国,中国特色浓郁,不利于华人的同化,理应受到种种限制。当 时政府通过半官方的民族统一意识交流机构号召华人放弃孔教和道教,改信主流宗教,即伊斯 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歧视华人的传统宗教,强迫华人改信他教,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实际 上违反了当时所制定的宗教信仰政策,然而在客观上却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失去合法地位的孔 教虽然依旧存在,但不可避免地走向弱化和隐蔽化,并在向佛教靠拢的过程中分独立性逐渐削 弱。 历史上荷兰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已导致信奉伊斯兰教的原住民与华人在心理上 和宗教上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独立后的印尼政府对华人及其宗教的歧视更加剧了这种状态。 即使印尼华人响应政府号召,改变宗教信仰,亦无补于事,排华事件仍频频发生。在苏哈托统 治时期,大大小小的排华事件发生了十多起,穆斯林极端分子大多参与其中。1998 年在雅加达 等地发生的针对华人的社会大骚乱就是一个例证。 哈比比接任总统后,遵循苏哈托政府的既定方针,只作了一些检讨 98 动乱和安抚华人 的口头表态。对华人政策的实质性松动始于 1999 年 10 月成立的瓦希德新政府。瓦希德上台不 久即承诺将废除歧视华人的法规。2000 年 1 月 17 日总统签署命令,宣布撤消 1967 年关于禁止 华人在公开场合欢庆传统节日的总统命令。此外,他表示承认孔教的合法地位,但孔教要与其 他宗教平起平坐仍需时日,因为许多歧视和限制华人的法规仍然生效。梅加瓦蒂上台后对华人 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采取理解和支持态度。华人过春节可以公开庆祝。2004 年开始,春节被确 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成为一个象征。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华人传统文化迎来了一个相对宽 松的时期,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四、印尼华人宗教信仰发展变化趋势的调查与预测 1967 年苏哈托政府第六号法令的颁布实施,在政治和法律层面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对 华人族群文化的歧视与打压。华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出现了自华人移居印尼以来从未有过的 艰难和危机。长时间和大面积的文化断层,不但造成新生代华裔母语水平和母文化认同程度的 迅速下降,也必然地导致了华人宗教生态的变化。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93 那么,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程度及趋势究竟如何?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笔者于 2004 年 5 月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留学生中组织了 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同学为 98 人,来自爪哇(雅加达、泗水、万隆、玛琅、梭罗)、苏 门答腊、苏拉威西、加里曼丹、巴厘等地,区域广泛,基本能够代表印尼华人人口的地理分布。 此次调查之所以以华裔青少年为特定对象,除了条件便利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受调查 者均出生于 1967 年之后,这一代人的宗教信仰固然不能代表所有华人,但将他们与他们的父辈 对比却能够很好地说明华人宗教信仰的变化情况,依据这些情况还可作出有关未来华人宗教信 仰的前景预测。 接受调查者的具体背景情况见表 1。 表 1 背景情况 组 别 年 龄 学 历 男 女 15~20 21~25 26~30 30 以上 初 中 高中 大学 24 74 33 45 17 3 4 44 50 24.5% 75.5% 33.7% 45.9% 17.3% 3.1% 4.1% 44.9% 51% 表 2 宗教信仰 伊 斯 兰 教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印 度 教 佛 教 0 36 31 0 31 0 36.7% 31.6% 0 31.6% 表 3 信仰某一宗教的原因与途径 基 督 教(36) 天 主 教(31) 佛 教(31) 亲 属 朋 友 学 校 教 会 亲 属 朋 友 学 校 教 会 亲 属 朋 友 学 校 教 会 24 7 7 11 16 8 19 2 29 5 0 2 66.7% 19.4% 19.4% 30.6% 51.6% 25.8% 61.3% 6.5% 93.5% 16.1% 0 6.5% (注:若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对问卷所列选项作多项选择) 数据表明印尼华裔青少年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其中信基督教者最多,天主教和 佛教并列第二(见表 2),三教信徒在数量上基本平衡,前者与后两者的相差不大,仅 5 个百分 点。没有人信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至于信奉某一宗教的原因和途径,根据问卷(见表 3),大 多数基督教徒受到家人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有亲属向他们介绍基督教教义,带 他们去教堂参加礼拜等活动,或经常给他们讲圣经故事。基督教仪式的环境、氛围和圣经的故 事情节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他们来说,基督教是最理想的宗教,也是最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94 自然的选择。从教会等宗教机构加入基督教者为数也不少,这表明教会的活动与宣传能产生一 定的影响,基督教组织的开放性和基督教教律的相对宽松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基督教徒的一部 分和天主教徒中的绝大多数是在学校里接触、认识宗教的,因为政府开设的公立学校拒收华人 学生,华人子弟只能就读于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几乎都是基督教会或天主教会举办的。这些 学校开设的基督教或天主教课程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宗教意识。与基督教相似,受家人、亲属 和朋友影响而信奉天主教者也较多,这一方面说明血缘、亲缘、乡缘等华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 因子至今仍在华人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表明伊斯兰主宰下的社会大环境的排斥和挤 压,使得华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也使得华人更多地依存和依赖于小环境。受宗教机构 影响而加入天主教者比基督徒少,说明天主教会的保守、封闭限制了它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华裔青少年信仰佛教,基本上是受家庭影响,其他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是印尼华裔青少年 选择宗教信仰的重要区别。华裔青少年信仰佛教人数低于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人数的原因除上 面分析指出的以外,还在于佛教不像基督教天主教那样具有强大的教会势力和资源,它主张遁 世绝俗因而也不像基督教、天主教那样到处兴办教育医疗事业,它的宗教仪式也不像基督教、 天主教那样简洁开放,而且作为华人传统宗教,尽管始终享有合法地位,但仍然受到诸多有形 或无形的限制。 98 名受调查者中穆斯林为零,足以说明伊斯兰教与华人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由于 穆斯林极端分子经常煽动和参与排华事件,使华人很难在心理和情感上认同、接受伊斯兰教。 另外,华人子弟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客观上不具备学习伊斯兰教课程了解其教义进而接受该教 的可能性。苏哈托政府一方面推行同化政策,一方面又实行隔离,时间和事实都证明了这种自 相矛盾的做法的荒谬和无效。华裔青少年无人信仰印度教,主要是因为印度教如今在印尼属于 地方性宗教,覆盖区域狭小,影响仅限于巴厘等少数外岛,基本未再涉足爪哇等核心地区,而 且传播速度慢,不具扩张性。 表 4 华裔青少年与家人、朋友宗教信仰的异同 (注 1:伊:伊斯兰教;基:基督教;天:天主教;印:印度教; 佛:佛教) (注 2:“兄弟姐妹”和“朋友”一栏指的是受调查者的兄弟姐妹和朋友中有人信仰某一宗教。) 从表 4 可以看出,信仰佛教者,双亲与兄弟姐妹绝大多数也信仰佛教。基督教也是如此。 信仰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人,他们的朋友绝大部分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可信仰佛教的人,朋 友中的大多数却不信仰佛教,而是信仰基督教。在 98 位受调查者提供的 193 位家长(另有 3 位 受调 查者 佛 教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伊 基 天 印 佛 伊 基 天 印 佛 伊 基 天 印 佛 母 亲 0 2 0 0 29 0 23 0 0 13 1 4 14 0 12 父 亲 0 2 0 0 27 0 21 2 0 12 0 4 11 1 15 兄 弟 姐 妹 0 2 2 0 31 0 29 4 0 7 0 8 19 0 7 朋 友 2 21 2 0 12 1 31 4 0 3 0 12 17 0 3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95 家长情况不详)中,信仰佛教者 108 人,占 56%,信仰基督教者 56 人,占 29%,信仰天主教者 29 人,占 15%,这组数字与表 2 所列数字相对比,我们发现,新生代华裔中信仰佛教者下降了 24.4%,信仰基督教者增加了 7.7%,信仰天主教者增加了 16.6%。从中可以看出,华人宗教信 仰中中国传统宗教主导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华人宗教生态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现,华人宗教文 化的西方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家长中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各有 1 位,占 0.5%。不管这两位家长是华人还是原住民, 都说明了在华人圈中几乎无人信奉印尼本土宗教的事实。表 2 的数字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尽管 由于受限于调查样本不大、统计方法简单、定量分析的科学性不够等影响信度与效度的诸多因 素,我们不能下结论说华人伊斯兰教徒人数不升反降,但华人穆斯林总量极少却应该是不争的 事实。 表 5 华裔青少年是否愿意与异教徒恋爱、结婚 恋 爱 结 婚 愿意 不愿意 愿意 不愿意 67 31 55 43 68.4% 31.6% 56.1% 43.9% 数据表明多数受调查者不介意自己的恋人和配偶信仰不同的宗教。他们认为不能从宗教 信仰评断一个人,所有的宗教基本上是好的。信仰自由是基本人权。不过,从表 4 可以看出在 恋爱和结婚问题上宗教态度的审慎程度有所不同。愿意与异教徒恋爱者达到 67 人,但愿意与异 教徒结婚者却下降到 55 人。 表 6 若配偶为异教徒, 能够接受其信仰何种宗教 受调查者 佛 教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对方宗教 伊 基 天 印 伊 天 印 佛 伊 基 印 佛 5 15 22 12 0 5 0 5 0 19 8 13 (注:可对问卷所列选项作多项选择) 佛教徒与天主教徒比较能够接受异教徒为配偶,佛教徒能接受所有的宗教,天主教徒无 法接受伊斯兰教,基督教不能接受伊斯兰教和印度教。98 位受调查者中仅有 5 人明确表示愿意 与穆斯林结婚,占 5.1%;有 20 人表示愿意与印度教徒结婚,占 20.4%。 表 7 能否接受孩子信仰与自己不同宗教 能够接受 不能接受 60 38 61.2% 38.8%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96 表 8 未来允许孩子选择的宗教信仰 (注:可对问卷所列选项作多项选择) 关于未来自己孩子的宗教信仰,60 位受调查者表示不强迫孩子信仰自己所信的宗教,原 因是信仰自由。父母应尊重并相信孩子的选择。38 人表示不允许他们未来的孩子信仰其他宗教。 他们认为不管现在还是将来,目前自己所信奉的宗教都是最好的宗教,有利于指导孩子成长。 基督教徒尤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信仰基督教。有 11 人表示不反对孩子信仰伊斯兰教,有 23 人 表示不反对孩子信仰印度教。 另外,88 人表示未来不会改变目前信仰的宗教,10 个人表示还不知道。 依据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印尼华人宗教信仰现状的一些情况,并分析出未来 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 第一,宗教徒在印尼华人中所占比例极高,几乎所有华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逐 渐成为华人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在华人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 影响。 第二,印尼华人一般信仰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上一代华人主要信奉传统宗教佛教, 基督教次之,天主教第三,而新生代华裔中基督教徒最多,其次为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伊斯兰 教不受华人欢迎。这一现象既表明在苏哈托政府长达三十多年的高压政策下,华人传统文化的 传承已出现断裂,华族文化生态发生了结构性变异,也表明出于对同化政策的反动,华人采取 柔性的不合作的中间路线的应对策略,政府使华人伊斯兰化的企图并未得逞,也不可能得逞。 另外,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弱势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 向强势文化靠拢,因而逐渐地异化或边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远离“母文化”的海外华人传 统文化自然无法例外。 第三,新生代华裔中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三者比例的大体接近意味着未来华人 宗教格局中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过鉴于华人宗教文化心理中向西方宗教倾斜的趋势十分 明显,基督教和天主教将取得主导地位,但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佛教不会 消亡。 第四,大多数华人家庭具有多样性的宗教背景,中国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并存。尽管东 西方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意识形态差别极大,但在印尼华人社会、家族乃至家庭,却能够相 互容忍、尊重和交流。华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征会长期维持。华族宗教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 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相对而言,新生代华裔的宗教态度更为理性和开明,更具有国际视野和 现代色彩。 第五,华人与原住民(尤其是穆斯林)彼此间的隔阂与成见远未消除,要实现相互间的 交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族拒绝违背族群意志的强行同化,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和宗教霸权主 义,渴望与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在平等公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和平共处友好交流。 受调查者 佛 教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孩 子 伊 基 天 印 伊 天 印 佛 伊 基 印 佛 7 16 20 12 0 7 1 3 4 18 10 16 印 尼 华 人 的 宗 教 信 仰 (Andyni Khosasih) 97 参考文献 ○1 张禹东.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增刊. 温北炎,郭继光.印尼伊斯兰教对局势发展和华人社会的影响.《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 (2000-2001 年度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 ○2 张禹东.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增刊. ○3 孔远志.印尼华人中的天主教与基督教徒.《南洋问题研究》,1991 年第 4 期. ○4 印尼.《罗盘报》,1981 年 8 月 4 日. ○5 弗兰克·柯里.《印尼的教会与社会》,1968 年,第 99 页. ○6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印尼分会编.《达尔玛雅特拉》佛教徒月刊. 雅加达,1983 年 5 月,第 11 页. ○7 《印尼旅游指南》.1986 年,第 5 页. ○8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37 年,第 60 页. ○9 印尼文教部编.《印尼民族史》.1976 年,第 109 页. ○10 转引自陈里特.《中国海外移民史》.中华书局,1946 年,第 6 页. ○11 施福泉.《南洋华人》澳大利亚詹姆斯·科达大学出版,1990 年第 154 页. ○12 西斯沃诺.《新公民》,雅加达,1986 年,第 3 版,第 62 页. ○13 梁敏和,孔远志. 《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63 页. ○14 隆巴与苏尔梦.伊斯兰与华人问题.《人文学知识》卡加玛达大学出版 1991 年,第 437 页. ○15 陆千里.《椰城最大的神庙金德院特写》.雅加达《华侨导报》,1955 年第 30 期. ○16 米拉·西达尔塔编.《郭德怀 100 年》,雅加达希望之光出版社,1989 年第 195 页. ○17○18 Hyung-Jun Kim “The Changing Interpretion of Religious Freedom in Indonesi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9.2(September 1998) P358 366.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1 No.1 Mei 2007: 87-98 98 其他参考文献: 孔远志.印尼华人与宗教.《东方论坛》,1994 年第 1 期. 梁敏和、孔远志.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韦红.印尼宗教冲突的前因后果.《东南亚研究》,2004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