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9_Deng Jun_OK.doc A New Perspective..... (Deng Jun) 79 A NEW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ITICISM 副文本:门槛上的风景 Deng Jun (邓筠) Faculty of Overseas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koaladj@hotmail.com ABSTRACT Paratext is a relatively new term in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is mainly elaborated by modern French scholar Gérard Genette. Article presents a qualitative method with its purpose to present a survey to this new literary term and probe into what may lie behind this new critic per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by exploring the new literatures in terms of paratex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paratext has a great influence to the deeper understand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a literature work. Keywords: literary criticism, paratext, Gérard Genette, structuralism 内容提要 法国文论家吉拉尔· 热奈特在其《副文本》(1987)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副文本的概念,将 文学作品的序、跋、标题、封套以及手记等都纳入文学批评的视域,这一新的批评视角使得业 已缤纷多彩的二十世纪文论愈显多姿多彩。 关键词:副文本;热奈特;作者意图;结构主义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1 Mei 2009: 79-84 80 前言 副文本(paratext)是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里一个颇新也颇实用的概念,按照法国文论家吉拉 尔· 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的理解,它指的是一件作品的序、跋、标题、封套以及手记等,副 文本在客观上引导和调控着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这里,主要就热奈特在其《副文本》(Paratexts) (1987)以及《广义文本导论》(The Architext)(1979),《隐迹稿本》(Palimpsests)(1982)三 部著作中对副文本的阐述,来简单介绍和评析一下副文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 在当代世界文论界有着“百科全书式文艺理论家”封号的吉拉尔·热奈特 1930 年出生在巴 黎,毕业于高等师范学院(l'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1969 年在巴黎第八大学与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西苏(Hélène Cixous)等人创办了日后享有盛名的《诗学》(Poétique)杂 志,并于 1970 年在索邦大学(La Sorbonne)获得了教授职衔。时至今日,热奈特仍然任职于索 邦大学,同时在他的母校高等师范学院兼任教职。他的主要作品有《辞格》(Figure)系列五册 (1967-2002),《广义文本导论》(1979),《隐迹稿本》(1982),《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 (1983),《副文本》(1987),《虚构与行文》(Fiction and Diction)(1991),《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系列两册(1994,1997),《转喻》(Métalepse)(2004),《杂货袋子》(Bardadrac)(2006)。 热奈特的成就主要集中于他对叙事理论的贡献,他的《叙事话语》一书被认为是西方叙事学研 究历史上一部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世界学术圈内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 副文本概念是热奈特在构建他的结构主义立场的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时,作为 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提出来的,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副文本这一概念富有较重的结构 主义保守持重的色彩。 一、意图的还原 对热奈特而言,副文本的任务就是要指引读者沿着作者以及编辑者、出版者提示的路径, 大限度的还原“作者的意图”(author’s purpose)。 副文本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周边文本”(peritext)和“外部文本”(epitext)两类。正副 标题、序、跋、注释属于周边文本,而采访、书评、手记、书信、告读者则属于外部文本。以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诗集《巴黎的忧郁:小散文诗》(Le spleen de Paris: Petits Poèmes en prose)为例,其正标题,以及书中《在凌晨一点》、《寡妇》、《卖艺老人》、《暮色》、《孤独》 等五十首诗的题目和译者的诸多注释都是周边文本,而正文开始前的《给阿尔塞纳·胡赛》就 是一篇兼有书信与告读者特征的外部文本。 热奈特对于副文本的研究极其细致,以至于很多论者批评其过于琐碎。譬如他把周边文本 中的标题又细化为主旨标题(thematic title)和类型标题(rhematic title)。仍以《巴黎的忧郁: 小散文诗》为例,“巴黎的忧郁”就是主旨标题,“小散文诗”就是类型标题。籍着这些标题的 提示,读者可以快捷的了解到这是一本散文诗的结集,诗人要描摹的是有些另类的城市灰暗面, A New Perspective..... (Deng Jun) 81 是对“暮色”、“孤独”、“忧郁”的赞歌。而作者为何要捕捉这样异类的生活场景?不了解法国 文学的普通读者,又可以借助注释、译者序等副文本来感受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感受波德莱 尔那“孤独的命运感”,感受普罗大众在社会转型阵痛中的敏感与焦虑。离开了这些副文本,读 者,尤其是当代中国读者,恐怕很难去领略这本诗集所捕捉到的“恶之花”式的“现代城市生活之 美”。这就是热奈特所强调的“确保文本的命运与作者的意图一致”,正是众多的副文本帮助读者还 原了一个十九世纪的法兰西,还原了一个患上了“世纪病”的象征主义大师以及他那独树一帜的诗 歌。 副文本不仅仅反映着作者的意图,它也能体现出编辑者、出版者对读者的调控意愿。小说 《水浒传》问世以来,版本众多,仅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就曾在各个历史时期以 不同面目反复印行,而不同的版本,其序言或评点也不尽相同。以明代的百二十回本和清代的 七十回本为例,通过其间的序言或评点,可以想见不同时代的《水浒传》编辑者、出版者所期 望施加给读者的不同影响。 若以小贤役人,而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 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之大力大贤,而尽纳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 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必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 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 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 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 《忠义水浒传》序 (明)李贽 故夫以忠义予《水浒》者,斯人必有怼其君父之心,不可以不察也。且亦不思宋江等一百八人, 则何为而至于水浒者乎?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 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也。如之何 而终亦幸免于宋朝之斧鑕?彼一百八人而得幸免于宋朝者,恶不知将有若干百千万人,思得复试 于后世者乎? 《水浒传》序二 (清)金圣叹 两相对比,李序的《忠义水浒传》希冀读者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人为榜样,学其忠义之心以 辅君报国,金序的《水浒传》则警示读者切勿学宋江等一百零八人,莫染了诲盗之毒,其结局 亦会如末回卢俊义的惊梦一般,不得善终。同一个水浒故事,由于编辑者、出版者思想认识的 差异,他们力图通过副文本调控读者阅读心态的意图也迥然不同。同样的故事人物,在不同副 文本中成了迥然有别的正反两类典型。如果再比照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出版的各式《水浒传》, 其卷首都印有鲁迅与毛泽东的书评语录——“不反天子,所以接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 终是奴才”(鲁迅),“这部书好,好就好在投降,做了反面教材”(毛泽东)——这时的副文本 又传递出了区别于“忠义” 、“诲盗”的批判投降主义的时代之声了。 这种对作者、编辑者、出版者意图的强调让人想起赫施(E. D. Hirsch, Jr.)对伽达默尔 (Hans-Georg Gadamer)的批评。伽达默尔主张每个文本都是对所有可能的理解开放的,而每一种 理解都源出传统,都有其合理性,无所谓优劣,无所谓合不合法。赫施批判伽达默尔的相对主义和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1 Mei 2009: 79-84 82 虚无主义,质疑其“解释的有效性”,呼吁回到“作者的意图”,因为有效的解释有且只有一种,那 就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解释。“忽视作者的意图(即原初意义)如果不具有重大的压倒一切的 价值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以阐释为业者就不应该忽视作者的意图。纯粹个人的爱好并不具有这样 一种压倒一切的价值,许多人的纯粹爱好也不具有。” (拉曼·塞尔登, 2000:215)。可是,将 对文学文本这种艺术品的认识,等同于科学认知活动,追求绝对的客观有效性,这种做法本来就是 值得商榷的。 二、 门槛:入与不入 副文本仿佛是一道门槛(seuil),它既在文本之外,又在文本之内,引导和调控着读者对文 本的接受。在热奈特这里,副文本的职能就是要 大限度的还原文本作者,以及编辑者、出版 者的意图, 大限度的使读者了解应该如何来阅读文本。 基于这一目的,热奈特对副文本的阐述细致到了近乎琐碎冗长的地步,也为此招来了众多 批评之声。诚然,在一片“作者死了”的声浪之中,热奈特逆潮而动,本着坚定的结构主义精 神,重新将“作者的意图”拉回到文学批评的视野,这种对明晰性追求的决心是值得嘉许的。 但是,过于强调作者,乃至编辑者、出版者的意图,无疑会束缚读者的能动性,出现维姆萨特 (W.K.Wimsatt)所言的“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造成对文本诠释丰富性的伤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 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依照《关雎》小序,副文本告诉读者“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 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 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对该诗如此理解,就会局限于周朝人对文王及 文王夫人太姒的赞颂,宣教唯有象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他们仰慕彼 此的美德,却不贪恋对方的美色,行事谨严,挚情而又有别,所以能够风化天下,成为世人楷 模。如果读者执着于副文本的信息,关于《关雎》的诠释势必走向狭隘。诗中三次起兴的“参 差荇菜”,如果遵循副文本引导来解读,就被解释为一种水生植物,因其鲜嫩部分味道鲜美而用 于祭祖,非有娴静淑贞之德如太姒者,是不足以担当起采摘荇菜,布置供品,承事宗庙之职的。 然而,如此阐释固然是实现了编辑者“发乎情,止乎礼”的保守意旨,却也束缚了文本的 表意活力。为什么《关雎》就不可以被理解为一首热情奔放的古老民间恋歌呢?“参差荇菜” 描摹的是一个妙龄少女在河边采荇,她的窈窕倩影深深烙进了注视她的男子心中,而左右浮动 不居的荇菜,一如少女难以捉摸的心。这只是一首开放式的单恋情歌,无所谓后妃美德,也扯 不上文王风化。当然,《关雎》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理解为举贤诗、祝婚诗、讽刺诗等等,虽说 都没有迈入《诗经·毛诗序》所铺设的门槛,却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外,赋予了它更多 的精彩。 热奈特执意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可是也不是每个作者、编辑者、出版者都希望在作品 A New Perspective..... (Deng Jun) 83 接受过程中还要掌控着阐释大权的。艾柯在谈到他的小说《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 的命名时,就坚持认为如何诠释这个题目是读者应有的自由: 玫瑰这一意象有如此丰富的含义,以至于现在它已经没有任何含义了:但丁笔下神秘的玫瑰;代 表爱情的玫瑰;引起战争的玫瑰;使艺术相形见绌的玫瑰;玫瑰就是罗塞克卢主义者。……我明 白现在要去阻止“玫瑰”一词所引发的无穷无尽的联想是多么困难。也许我当时只是想尽可能多 地开拓一些诠释的空间,没想到竟使这些诠释彼此互不相干,结果是产生了一连串互不相干的诠 释。但作品文本就在那儿,经验作者必须保持沉默。(安贝托·艾柯等, 2005:85-85) 热奈特对副文本的强调,其实也就是在文学批评中强调作者的地位。作者的概念在文学批 评史上几经起落,到了热奈特的时代,已然被巴特等人宣判死刑。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前,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流。模仿论强调外部世界与文本内容的对应关系,并 没有给作者留下多少的位置。表现论在崇尚天才、想象、情感的浪漫主义潮流中取代了模仿论, 作家才开始出现在文论界的中心视阈。艺术的规则不再是来自外部,而是天才作家本身。作家 创作心理的挖掘成了重要的课题,作者的意图成为阐释作品意义的依据,传记批评成为 流行 的批评方法。进入二十世纪后,这一理论接连受到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炮轰,主 体受到质疑,福柯(Michel Foucault)说“人死了”,指出主体性(subjectivity)是现代社会的 一项发明,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统一的主体,而是一个祛中心的、碎片化的主体,是一种精 神分裂症的欲望流,是一种语言的构造物。作者的写作并不是一个先在的自由心灵驱策着语言 的运动,相反,作者不由自主的受到了文学的结构、成规的暗中操纵。巴特更进一步,宣告作 者死亡、解放文本,目的就是要废除作者与文本的父子关系,提倡一种解除权威控制的“写作 性”文本(writerly text),每个读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能够充分享受着文本的愉悦。热奈特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扛起作者的大旗,不仅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立,就是与结构主义 文论主流也是背道而弛的。然而,出于一种对精确性和明晰性的执着追求,为了使跨文性关系 处在一个确定的领域内,热奈特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方向,通过这一副文本的概念,竭力中和 掉其他文本间性理论家那种激进的反稳定、反作者倾向,努力朝着传统诗学的方向回归。 结语 客观的说,相对于整个文本而言,副文本是一个过渡(transition)的区域,也是一个交流 (transaction)的区域。读者可以自由的站在这一门槛上与作者,与编辑者,与出版者进行有效 的沟通,未必要像热奈特希望的那样完全受制于人,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入 与不入是读者的自由选择。如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所言,“话语,一半在言者,一半在 听者。”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副文本这道门槛或多或少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对训练有素的读者而言,这多少会有助于打开更加广阔的视野,而对缺乏怀疑精神的读者而言, 一些别有用心的副文本所导向的可能是一系列后续的负面影响,门槛之内便是自我或他人或群 体的深渊。这也正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对热奈特副文性思想甚是担心乃至诟病之处。无论入 与不入,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都为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一道过往不太为人注意的风景, 令文学批评的园地愈加饶有趣味。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1 Mei 2009: 79-84 84 参考文献 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沦 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 1986。 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2。 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Allen, Graham. 2000. Intertextu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rr, Mary. 2003. Intertextuality: debates and contexts. Cambridge: Po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