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7_Cen_setting.doc


15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琼瑶生平与小说的联系 
THE PORTRAIT OF QIONG YAO’S LIFE IN HER NOVELS 

 
 

Cendrawaty (张冰晶)1; Yovita2; Juniwati3 
 

1,2,3 Chinese Departement, Faculty of Languange and Culture, Binus University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ctjong@binus.edu 
 
 
 

ABSTRACT 
 
 

  Qiong Yao was a well known woman author and a film director in Taiwan who had 
written more than 60 love novels, that had been developed into famous film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Qiong Yao’s biography related to her works. Library research was done by dividing 
Qiong Yao’s works into several themes, and then analysing their novels’ theme and her lif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er permanent theme is love. In her novels, she scatters love that is able to touch 
her readers as well as film viewers. And, this love the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her life.  
    

Keywords:Qiong Yao, biography, love theme, novel, film    
 
 

内容提要 
 

 

    琼瑶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影视制作人,著有 60 多部言情小说,本本畅销,拍成影视,

部部叫座。她的作品感人至深,赚尽了海内外华人的爱和泪,让三代人流尽热泪。在印尼

很多人都看过她的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但真正了解她的生平的人很少。如果一个人想分析

琼瑶的作品,一定要了解琼瑶写作的背景,这就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笔者通过一些

文献参考完成了本文,描述了琼瑶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主体,围绕着这个经历和主题分析出

了小说和作者生平的关系。通过此研究,笔者发现琼瑶的作品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

是“爱”。她通过这个爱感染读者,而这个爱与她的生平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琼瑶、生平、小说、联系、爱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53 

前言 
 

         琼瑶,原名陈喆,另有心如、凤凰等笔名。1938 年 4 月 20 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
湖南衡阳。她自幼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教育,热爱文学和写作。她 9 岁时就在上海《大

公报》儿童版发表短文《可怜的小青》。1949 年随家庭迁居台湾。16 岁时,她在《晨光》

杂志发表小说《云影》,高中时就在各报刊发表小说、散文 200 篇,成为了台湾岛内有名

的中学生作家。自 1964 年开始,她以文学创作为业,出版了第一篇长篇小说《窗外》,一

举闻名文坛 [10]。 

 

她的小说已经翻译成了很多语言。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她小说的主题,因此她的小

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尤其是妇女,并有大量作品被拍成电影及电视剧。印尼也曾经受到

了琼瑶的影响,到处都是琼瑶迷,如 80 年代琼瑶《我是一片云》[3] 的电影、90 年代琼瑶

《烟锁重楼》[16]、《青青河边草》[18][19]、《雪珂》[21] 的连续剧一播放出来以后,到

处都深受观众的喜爱。2000 年初印尼出现了《环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环珠格

格》在印尼到处都深受观众的欢迎,到处都可以找到为“紫薇”、“小燕子”爱慕及疯狂

的观众,也到处都可以听到《烟雨蒙蒙》的其中主题歌《好想好想》 被人歌唱甚至翻译为

印尼语。虽然印尼有很多人对琼瑶的作品一清二楚,但对琼瑶生平却一无所知。他们不知

道原来琼瑶生活经验包括她的家庭生活与爱情经验却成为了她写作的重要灵感。她的生活

就是一篇很长的小说,一篇痛苦和快乐混合的小说。她经历了痛苦和快乐的生活经验才能

写出好多感人的小说 [13]。 

 

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作品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生成之本原。了解一部作品的

作者,正是从本原上去接近它,对认识、把握其本体,显然是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理解

作家的生平有助于作品的深入理解或研究,这就是笔者的研究目的。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帮

助研究琼瑶的学者,使他们的研究更有意义[8]。 

 

 

内容 
 

 

    文学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存活动。这指的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文学不

仅指文学作品,而且指文学活动,它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全部关系以及创

作、阅读、鉴赏全部活动 [11]。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全身心地投入作品展开的生活中去,

与文学角色共命运,同悲欢。不能否认在文学活动中作家投入作品展开故事的情节,而这

活动中往往带着他的人生经历。作家异于常人,作家对生活的描绘,不是一般化的,他展

现的必须是自己的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他的艺术构思必须与众不同,手法、语言也

应有创新,才能成功(胡山林,2008:21)[9]。琼瑶是个成功作家,她的小说就是她的生活,

她有不同一般的生平,经过她描绘手法及琼瑶化的语言产生了她独特及受广大读者喜爱的

作品。 

 

琼瑶的人生经历 
 

根据人生发展阶段与琼瑶所写的真实故事《我的故事》[6] 内容,笔者把琼瑶的人生

经历分为四个阶段 [14]: 

 

(一)快乐及悲伤的童年时期 

         琼瑶出生于四川城,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师。她自幼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由于生活在
战争时期,所以她的儿童时期从未享受过安定的生活。她一家人常常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



15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个地方,生活得很艰难,也很穷。战争使她不能像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孩子们一样地受教

育,虽然如此她还是拥有一段美好及快乐的童年。当她住在爷爷家时,深受爷爷的宠爱,

她天天可以捡松果找鸟窝玩、放风筝、识字,这是她儿童时期最快乐的时期。可是好景不

常,战争使她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分离,  什么是伤心。有一次她的双胞胎弟弟及三弟因挑
夫失踪了就把两个弟弟扔掉。当父母知道弟弟失踪了,觉得自责,就打算全家投河自杀。

虽然最总自杀失败了,但这件事给琼瑶心理带了很大的变化和打击。 
 
         战争时期使琼瑶认识了她的第一个偶像曾连长,对他产生了一份孺慕之情。琼瑶以后
崇拜的男子汉都是曾连长这类的人物形象 。 
 
(二)悲伤的少年及青春时期 

由于琼瑶是战争时期长大的,所以没有机会好好地上学,唯有母亲叫她背唐诗、宋

词,这对她后来的写作的言情小说非常有用。战争胜利的时候,琼瑶一家人住在上海,可

以上学了,可是因为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以除了语文外的课,她都学得非常

吃力。她不能讲上海话,使她从小受到上海朋友们的欺负。上海的物价很高,琼瑶的家境

非常穷,没有钱买玩具。这些情况使她变成了一个孤独、自卑、忧郁的女生。现实生活中

没有快乐的她,使她开始在写作中寻找快乐。写作可以宣泄她的郁闷,表达她的不满,这

种方式使她得到一种快乐和慰藉。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就是这个时期写出

来的。 

 

后来中国国内战争爆发,琼瑶与家人又逼回到湖南衡阳然后逃到台湾。在台湾琼瑶的

孤独症、自卑症及忧郁症越来越严重。她的学习成绩不好,使成为台湾有名教师的父亲感

到害羞。她妹妹不但漂亮,成绩也一直优秀,得到了父母的宠爱,琼瑶感到很孤独,没有

父母的爱和支持,再加妹妹的优秀使她感到不能坚持活下去了。这时她的国文老师就这样

闯入了她的心扉。老师虽然比她大 25 岁,有过妻之夫,但与琼瑶却心灵沟通,互相崇拜。

琼瑶为老师考大学,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了使父母保留面子,琼瑶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自

杀。父母开始时是伤心,但直到她和老师的关系后就生气,认为因为老师的诱惑使她考不

进大学,就实行一个对青春时期的琼瑶产生非常大的打击,使她的老师被学校开除,不能

在城市生存。这就是她生活中第一次的失恋,使她感到非常绝望。爱情原本是甜蜜的,但

对琼瑶来说却非常痛苦。这段情成为了琼瑶成名的第一篇长篇小说《窗外》[4] 的题材。 

 

(三)酸甜苦辣的青年时期 

琼瑶的青年时期是充满挣扎的,她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就是写作。通过写作,她

可以给读者分享她想象的爱情,这种爱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有亲情。20 岁那年,经过

2 次考大学的失败,她终于决定专业性地写作。这一期,她与爱好写作的男人结婚,可是

这段婚姻是来自于同情,不是爱情,也是琼瑶的一种生活压力的逃避,所以形成后来的婚

姻的悲剧结果。琼瑶大量地写作,她的人生不幸成为了她不尽的创作题材。 

 

命运似乎注定琼瑶要经历多次情感波折,在痛苦青春时期的师生恋和一次失败的婚姻

之后,又一次陷入了激荡的情感旋涡,与前两次情感经历相比,这段情感持续时间更长,

给她带来更深的痛苦,但结局却是美好的。她找到了真爱,与合作伙伴平鑫涛先生相爱。

虽然平鑫涛也有妻之夫,但这从未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感情。琼瑶就这样成为了“第三

者”。这段情后来也给她创作的小说增加了不尽的题材。 

 

(四)对生活满意的中年时期 

琼瑶的中年时期是她生活中最幸福的、最平静的时期。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港

湾, 可以好好停泊下来。她终于跟平鑫涛结婚了,成立了她想象中的美满家庭。他们的爱

情终于达到她想象中的爱情: 两人白头到老,两个白头发的人手挽手,走在一起。那种感

觉会很让人感动(史玉根,2008:95)[1]。她到处旅游、练琴习画,享受生活,但始终没有放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55 

弃写作,甚至连写作速度都没有放慢,仍不断提笔写作。她没有再为钱写作了,写作成为

了她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她的写作动力又还原到她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状态—— 发泄,写

作题材也重心转向了古代生活。 
 

爱情是琼瑶作品的主题 
 

琼瑶的创作大致可以为三个时期:一、早期,始于她 20 世纪 60 年代创作的《窗
外》。这时期以悲剧的爱情故事为多:二、中期,始于她 20 世纪 70 年创作的《海鸥飞

处》[17]。这个时期主要描写当代台湾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情节少了早期宿命般的悲观

色彩,大多以大团圆为美好结局;三、晚期则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创作出版《雪珂》开

始。这时期除了少量几篇以当代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外,她的创作重心转向了古代生活为题

材(史玉根,2008:95)。但不管哪一期,琼瑶作品的主题都是以“爱情”为主。她作品里
的主人公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他们人生的意义、生活的价值似乎全部体现在爱情上。琼

瑶自己也曾说 :“人类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总之,有了爱, 就有人生的一

切,爱情就是人生的最后归宿。相反,失去爱情,就会使人生暗淡无光,失去生活的意

义,就会失去一切。” (史玉根,2008:115) 
 
         2003  年琼瑶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正的爱情,当然是有的,我不会去写那些
不存在的东西。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宗教,首先应该相信它。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

是年轻时的卿卿我我,它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且,爱还是一种情致,如果两个人能白

头偕老,能在年老时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还像年轻人那样手牵手一起去看落日,我想这就

是完美的爱情。” (史玉根,2008:95) 
 
         美化人生的爱情理想是琼瑶小说的主旋律;曲折新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她小说
引人入胜的主要手段;具有浓郁诗意、雅俗共赏的文学语言是她小说独具魅力的重要特

点,使她的言情小说 拥有庞大的读者群。 
 

琼瑶的人生经历和小说的联系 
 

    琼瑶一生中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人身经历,有痛苦也有欢喜。她写作发泄的方式及所写 

的内容却是她的故事或她在生活中遇到的人的故事,因此她的小说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密切

的关系,它们互相相连,连成了一篇又一篇美丽及伤感的故事。 

 

(一)琼瑶的儿童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据埃托奧、布里奇斯在《女性心理学》提出,儿童时期是从出生至 8 岁。这个时期父

母跟女孩说更多饱含感情的问题,对她们的生活控制也比对男孩控制得多。女孩的事情都

是由   父母决定,而男孩却常常被父母鼓励自己做决定,并要想办法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
童年的  时期孩子很容易受影响。童年的内心创伤也将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甚至有可

能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埃托奧、布里奇斯,2006:81)[2] 

 

1.自卑感:现实中不漂亮的她写出大部分都是美女的女主人公 

   琼瑶从别人的谈话中知道自己不漂亮,所以她对母亲一直觉得很对不起,不能成为母
亲的骄傲,这个“缺点”给她产生了自卑感。她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像妹妹一样漂亮。

为了覆盖她的自卑感和心理的内疚,她写的小说的人物大部分是美女,尤其是表述女

人的时候都是温柔、美丽或生动的形象。如:  《海鸥飞处》里的羽裳是一位漂亮及有吸
引力的女人。她充满了信心,很多男人喜欢她,崇拜她;《浪花》里的雨秋是温柔的

女孩,有一对闪亮的眼睛、挺直的鼻梁和一张小巧的嘴;《一帘幽梦》[23]  里的绿萍也
是一位完善的女孩,聪明又温柔,是每个男人理想的女孩;再说  《青青河边草》的青
青是个青春又美丽的女孩,有着一个充满了朝气和热情的脸庞。 



156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琼瑶自幼都没有信心。她小说也描述了漂亮及温柔的女孩但缺乏自信的女孩。如: 《问
斜阳》的访竹和《彩云飞》的涵妮。《问斜阳》的访竹是位文静的女孩。她喜欢看

书,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她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漂亮  [24];而《彩云飞》的涵妮本
来是个漂亮的女孩但她始终都觉得自己没有其他女孩漂亮和灵活 [15]。 

 
她面对着一张年轻的、少女的脸庞,苍白、瘦削,却有着那样一对炯炯然燃烧着的眸
子。这是张奇异的脸,融汇着一切属于性灵的美的脸,一张不很真实的脸。 
(《彩云飞》第四回) 

 

2.偶像:威武的曾连长成为小说里男主人公的照应 

琼瑶小时候经历了战争时期,一家人为了安全之地一直到处逃跑。她就在这个时期遇

到了强壮、雄赳赳、气昂昂的曾连长。他保护人们、  关心别人、照顾属下及人们,使
小琼瑶感到又敬又畏。曾连长威武而神勇,粗犷而凶猛,他尊敬女性,他的一举一动

及他的容貌给小琼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琼瑶的小说里写出来的男主人公大多数可

以看到曾连长的形象,如《一帘幽梦》里的费云帆;《还珠格格》的    尔康与五阿哥;
《烟雨蒙蒙》的何书桓。  
 

《一帘幽梦》里的费云帆被琼瑶描述为相当男性的、相当具有吸引力的男人。 
我第一次发现他对服装很考究,而又很懂得配色和穿的艺术。他斜靠在椅子里,伸长了
腿,默默的审视着我,他的头发浓而黑,眉毛也一样黑,眼睛深沉而慧黠,我又第一次
发现,他是个相当男性的、相当具有吸引力的男人!   (《一帘幽梦》第十二回) 

 
《还珠格格》的尔康与五阿哥都是柔情和完美的男子汉。他们知道怎么对待女人,想

与他们相爱的人一起度过一生;《烟雨蒙蒙》的何书桓爱上了一个家庭复杂的依萍。

当父亲没有关心她的时候,她非常伤心,何书桓就更关心她了,给她安慰,一直保护

她。 
 

可见琼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除了外表英俊,也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知道如何对待女

人。琼瑶描述的这些男人都是与曾连长的性格相似。 
 

 3.体会离别:离别是人生最伤心的事,而家庭团结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战争使琼瑶体会到离别,最初她和奶妈的离别让她哭了好几天;接着与失踪弟弟们的

分开使她一家人感到绝望甚至想自杀。父母要自杀的时候,琼瑶非常害怕因为感到父

母要离开她。这些离别让琼瑶意识到家人对她的重要性,觉得全家团聚是应该珍惜的

时刻。以后她在很多小说里都描述了离别的伤感,家人团结是人最幸福的事。如:琼

瑶在《青青河边草》写了小草与海爷爷分别。  她去找海爷爷可是找不到,因此感到非
常伤心,因为不能与她家人团聚;《一帘幽梦》里的紫菱虽然在国外与飞云帆过着美

好的日子,但还是经常想家。最后决定回台湾,与家人过一生。 
 

握着信,我呆站在窗口,默然凝思。一股乡愁突然从心中油然而起,我想起我的卧室,
我的珠帘,我们那种满玫瑰和扶桑的花园,那美丽的美丽的家!我想起父亲、母亲、绿
萍……和我们共有的那一段金黄色的日子! (《一帘幽梦》第十六回) 

 
琼瑶把家人团结当作一件最幸福的事,而家庭不和睦却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最后一定

产生了悲剧。如:《烟雨蒙蒙》的依萍因为她有着复杂的家庭就得不到家里的温暖。

这使她很伤心,心理充满了仇恨。她恨她父亲,恨她复杂的家庭。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57 

4.现实社会中的传统和新思想在小说里体现出来 

琼瑶出生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家庭。母亲受到新文化的影响,认为女人跟男人是平等

的,也认为婚可以结,但学业不能停,因此琼瑶母亲与父亲结婚后还是刻苦地念书。

当她发现自己怀孕后,就决定要堕胎,因为她认为孩子一定影响她的学业。不料她堕

胎之前已经流产了。后来当母亲怀琼瑶双胞胎的时候,一直希望怀的是一对女双胞

胎。父亲虽然受新文化思想但还保留着传统思想,希望妻子怀的是一对男双胞胎,好

为陈家传递香火。虽然如此,琼瑶小时候却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里生长。她在《我

的故事》27 章里提到当时四川的 情景: 
 

  “当时的四川,是很保守又很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全要在家中帮忙做事,没有父母肯把 
    女儿送去学校上学。”   

 
  琼瑶就这样生活在一个传统与新思想互相矛盾的社会环境里。小时候的琼瑶也看到了

很多社会的传统习俗,如:磕头。祖父要求他们见到长辈必须磕头,表示尊敬。她也受到

其它中国传统思想,如女孩应该听父母的话,这才是孝顺的表现等。这些矛盾后来也表现

在她的小说里。她除了写着女人应该反抗,但也写了反抗不了旧习俗的女人。《六个梦:

哑妻》的方依依是聋哑的女人。她因为生了聋哑的女儿,就使丈夫感到失望并抛弃了她 ;
《烟锁重楼》的梦寒是个没有权利的女人。虽然丈夫已经死了,但她不敢与她爱的男人再

婚,因为她无法反抗传统道德观念,也成为了重男轻女的特征品。 
 

(二)琼瑶的少年和青春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据埃托奧、布里奇斯在《女性心理学》提出,少年和青春时期是从 8 岁至 19 岁之

间。大多数少女少男在 14 岁至 19 岁时就开始对异性开始产生特别的感情。在青春期,女

孩比男孩更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对于两性来说,压力水平都增加了。然而,

女孩所遇到的压力模式使她们比男孩更易受到情绪问题的伤害,如抑郁。女孩在这个时期

经历了很多人际关系问题的压力,包括与同伴、兄弟姐妹或朋友矛盾的问题,所以产生了

抑郁症状,她们容易感到悲伤、想哭、感觉孤独和没有人爱。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个症状,

抑郁可以延期到成人时期。(参考于埃托奧、布里奇斯,2006:98-112) 
 

1. 自卑感:学业的失败使琼瑶盼望着别人的同情  
琼瑶自小喜欢思考,使她的性格与平常人完全不同。到了少年,现实生活与学校给琼

瑶很大的压力。从童年进入少年,琼瑶的人生进入了一段悲伤的日子。琼瑶生活在兵荒

马乱的战争时期,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使她得到的课堂上的教育却比一般的孩子

晚,这使她在学业上遇到了很多坎坷。不仅学业上的问题,琼瑶也遇到家庭的问题。

她从小就一直把亲情当作生活上最重要的部分,但父母却不理解琼瑶的心理,只有一天

一天地逼她学习,并把她的弟弟妹妹的成功成为家庭的骄傲,偏爱他们。敏感的琼瑶

觉得自己失败了,小时候的自卑感却日愈加增。后来这一段的自卑感成为她在小说中

常提到的题材。琼瑶希望通过小说可以得到别人的同情。如:琼瑶在《窗外》里提到

她羡慕聪明的弟弟妹妹的感情,并希望母亲可以给她一份爱和关心,不是只给聪明的弟

弟妹妹。这种无助及渴望爱的感觉在小说里可以明显看出:  
 

好弟弟,好妹妹,把你们的天份分一些给我!好爸爸,好妈妈,把你们的爱心分一些给
我!一点点,我只乞求 一点点! (《窗外》第六回) 
 

2.   逃避压力的方法:小说里人物的逃避是琼瑶寻找的逃避方式  
据心理学,童年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影响,童年的内心创伤也将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

展,甚至有可能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琼瑶小时候看到父母想为了断绝悲伤而自杀,

虽然结果不自杀了,但这件事给青春时期的琼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造成她性格上的



158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缺陷。她一受到压力,就想到自尽的方法,好几次这个念头没有成功,但到了她 19 岁

学业失败加上爱情的失败的问题到了最顶端的时候,就决定自杀了。她觉得的她的人

生完全失败了,不但爱情失败、学业失败,作女儿也失败了。她并没有想解决或面对

这些失败,只觉得自杀是寻福的方法。这种逃避  现实的方法也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寻

找的方法或逃避问题的方法。《窗外》里的江雁容因为她学业的压力也不忍使父母丢

脸决定要自杀。 

 

再见!谧儿!”她低低的说,拿起杯子,把那些药片悉数吞下。然后,平静的换上睡衣,
扭灭了台灯,在床上躺下。(《窗外》第十一回) 

 
再如《六个梦:三朵花》的章念琦与爱人有了小小的误会她就自杀;《浪花》里的姵

柔因为她母亲不同意她与贫穷的男人恋爱,她与爱人吵架。她觉得非常失望所以决定

要自杀;《望夫崖》里的夏磊的爸爸因为不能忘记他死去的妻子,把夏磊托付给康病

谦后就自杀。 

 

3.   体会初恋:悲伤的初恋以及小说的悲剧 
琼瑶学习上唯一比较优秀的成绩是国语课,因为从小就喜欢背诗并开始写短篇文章,

国中时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所以文章写得很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很好,得到了

国中语文老师的欣赏。然而这种欣赏渐渐了变形,他们属于孤独的男女,缺少爱。老

师的妻子去世了所以失去了爱;琼瑶却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男女之间如果达到一种

互相需要、互相欣赏的情况,他们的关系已经不是纯粹的朋友关系,而已变成男女之

情。琼瑶就这样爱上了国文老师,老师也就这样爱上了她。但这种爱对生活在琼瑶时

期的人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琼瑶的初恋就这样走入悲剧的爱情道路。父母在她这一

段的感情里也没有帮助她、开导她,反而骂她、批评她。可是这种爱使琼瑶认识到爱

情 一 旦 发 生 了 , 就 不 是 年 龄 、 身 份 、 地 位 、 道 德 等 因 素 可 以 限 制 的  ( 史 玉

根,2008:35),也给琼瑶以后不尽的写作题材。 
 

琼瑶的悲伤也体现在她的小说里:《窗外》里江雁容就是琼瑶那时的感情的对照。江

雁容与她老师相爱,这与琼瑶故事相似;《一帘幽梦》里也提到费云帆与紫菱不可能实现

的爱,这是因为费云帆已经结过婚了,紫菱的父母认为这样的男人对他们的女孩很危险;

顾飞帆与访竹的恋爱在《问斜阳》里的表述也因为不能实现的爱。这是因为顾飞帆有过不

好的生活经验就是结了几次婚的经验。她们的父母不同意,所以她们觉得很痛苦,不知选

择家庭还是爱情,这其实就是琼瑶生活里的苦恼。 
 

(三)琼瑶的青年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据埃托奧、布里奇斯在《女性心理学》提出,青年时期是指 20 岁至 40 岁之间。这时
期是女性创业时期,绝大多数女性开始想拥有  职业和家庭,但后来她们恋爱了,她们先前
的计划都改变了。(参考于埃托奧、布里奇斯,2006:132-152) 

 

1.   自卑感:失败的事业增加了琼瑶的自卑感,这段经历也体现在小说里。 
琼瑶两次考大学落榜后就不再考大学,家庭的压力及经济上的压力使她走上专业性写

作的路。可是写作如果要当成专业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琼瑶就这样到处碰钉子。母

亲本来还希望她能上大学,不但没有支持她写作,反而一直给她考大学的压力。琼瑶

非常爱写作,但写作的挫折给她重大的打击,使她的自卑感更加严重。琼瑶很爱家

人,可是对她的事业追求却很坚定。虽然父母多次让她放弃,但她还是不屈服,为事

业一直坚持下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这段自卑感也在她小说中提出来,如: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59 

《六个梦:生命的鞭》孟玮是一位贫穷的画家,可是他的作品沒有得到人家的注意。

他的收入很低,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他想为他事业与家庭坚持下去,但还是不

能,结果变疯了。 

 

2.   逃避压力的方法:琼瑶逃避式的婚姻也体现在小说人物逃避方法之一。 
 琼瑶的父母虽说为了考大学一直给琼瑶压力,但是父母还是爱孩子的,她为了琼瑶的
幸福一直给她介绍男友。对他们来说琼瑶如果什么成绩都没有,那么女生的最终目的

还是婚姻。这个婚姻也许可以让她得到幸福。这时候“庆筠”进入了琼瑶的生活。他

们有了写作的共同爱好,结果产生了感情。这个时候很多男人喜欢去琼瑶的家看琼

瑶,不是因为有感情而是想看那个使全台最关注的师生情的女主人公到底长得如何。

这件事使琼瑶感到害羞也更加她的压力,再加上父母和事业的失败给她带来种种压

力,最终决定与“庆筠”结婚,不是因为爱情,而为了逃避。 

 

这样逃避式的婚姻也后来成为她小说里人物的一种逃避方法,如:《一帘幽梦》里的

紫菱跟楚濂互相爱,但有一天楚濂和绿萍骑摩托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次交通事故使

绿萍摔断了一条腿。楚濂然后决定与绿萍结婚。这种情况让紫菱很伤心,为了逃避她

伤心就与费云帆结婚。 

 

我可以走得远远的,躲开绿萍,躲开楚濂,躲开这一切的一切……费云帆紧紧的盯着
我,观察着我,显然,我的思想并没有逃过他锐利的目光。“是的,欧洲,”他说:“那是
另 一个世界,你可以逃开台北这所有的烦恼和哀愁。” (《一帘幽梦》第十一回) 

 

《海鸥飞处》里的羽裳不爱欧世澈,他爱的是慕槐,可是她不想告诉慕槐她的过去,

一直觉得很压力。当慕槐知道了她的过去以后,她更伤心、感到没面子,结果为了逃避这

个压力,就与她不爱的男人结婚并决定去美国。 
 

 “和欧世澈吗?”杨太太忧愁的说:“我只怕她爱的不是世澈,这婚姻是她的负气的举动,
她想用这婚姻来气俞慕槐。” (《海鸥飞处》第九回) 

 

3.  悲剧的婚姻经历与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 
 错误的婚姻往往是悲剧的,这也是琼瑶婚姻的悲剧。她不是因为爱而结婚,而因为逃
避才结婚。开始的时候她的新家庭很平静,丈夫工作,她在家里当家庭主妇,可是经

济的问题唤醒了她,使她更快地走进专业性写作的道路。琼瑶从小写小说的方式是发

泄方式,这时她更  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决定写她认识的故事。她写的小说很快

就成为畅销小说,使丈夫觉得自己不如妻子成功,每天都产生了矛盾 ,结果离婚了。

琼瑶这段经历是悲剧的,使她对生活的体会都是悲剧的,写出来的故事也是悲剧,

如:《一帘幽梦》里的楚濂与绿萍的婚婚是一个错误。婚姻只伤害了他们。琼瑶认为

没有爱的婚姻不会再继续,离婚是最好的选择。 

 

楚濂,请你设法了解一件事实;云帆爱我,我也爱他!你和绿萍离婚,是结束一个悲
剧,假若我和云帆离婚,却是开始一 个悲剧。你懂了吗?楚? 
(《一帘幽梦》第二十回) 

 
4. 第三者:琼瑶同情第三者,但也批评第三者 
琼瑶与平鑫涛见面时,就互相恩爱,成为了平鑫涛家庭的第三者。这段经历也体现在

她小说里。她的小说里以看到很多“第三者”的形象,而对“第三者”形象的描述是



16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根据她对自己的看法而定的。琼瑶的思想一直都是很矛盾的: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矛

盾;社会和家庭看法对自己思想的矛盾。她一方面不能接受和批评第三者,一方面却

同情第三者。作为第三者,她曾经想摆脱,不愿意做第三者。她觉得这样的爱情很痛

苦,也对她不公平,因此她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放弃她的爱。她挣扎了,但后来还

是不能离开,决定接受这种爱。 
 

        琼瑶通过小说同情第三者,如:《六个梦:归人记》和《青青河边草里》。《六个
梦:归人记》[20]  的小青不管要用多少时间,一定要等广楠;《青青河边草》[18][19]  的青
青决定要与世纬为了他们的爱而奋斗。  除此之外,琼瑶也通过小说批评第三者,如:  《浪
花》[22]  的雨秋为了避免做第三者和破坏贺俊之的家庭,放弃了她与贺俊之的爱。可见,
在琼瑶的概念里第三者是不好的,是破坏别人家庭幸福的坏人。这都是琼瑶感情的矛盾,

她想等待和放弃平鑫涛,但也想为他们的爱而奋斗。 
 

(四)琼瑶的中年时期与小说的联系 

         据埃托奧、布里奇斯在《女性心理学》提出,中年时期是指 40 岁至 65 岁之间。这时
期女性和男性经历了许多身体的变化。身体外貌开始显示出衰老的信号,疾病或慢性健康

问题可能出现。许多中年女性和男性经历了一个生活评价过程,即对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

工作或事业进行深入的自我评价。她们重新思考自己事业及生活的价值和目标,评价自己

的成就。(参考于埃托奧、布里奇斯,2006:177-223) 
 

1. 幸福的家庭与小说快乐的结局 
琼瑶经历了爱情的坎坎坷坷,终于从第三者的角色成为正规的妻子。她与平鑫涛 10 年的
恋情终于结为了夫妻。平鑫涛是她的真爱,所以与平鑫涛的日子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日

子。琼瑶自己认为她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潇洒。在她的生活中,有很多年都是一条

飘荡的船,一直想找个安全的港湾,好好地停泊下来。结婚以后的生活,夫妻相敬如

宾,再没有什么事使琼瑶苦恼了。她终于可以静下来享受晚年。在这样的情况下,琼瑶

幸福的心情影响了她的写作内容。她写的故事内容开始回到过去及回顾生活的神秘,认

为生活是有上天而管的。琼瑶在《我的故事里》很多次回顾她之前的生活并后来认为她

的生活经历是上天的安排。 
 

琼瑶写的小说内容也开始走向快乐的结局,如琼瑶早期写的《烟雨蒙蒙》是悲剧,

2001 年她把这篇小说重新搬到影幕,并把故事的结局改为幸福的结局。原本如萍自杀、依

萍与书桓隔在两地,但电影里茹萍没有自杀,反而找到了真爱。她在电视采访曾经提到

“观众也需要幸福”。笔者认为这是对,雨过肯定是天晴,经过艰苦及悲伤的人生路程,

有了幸福的家庭以后,琼瑶就变了,她用比较乐观的角度来看世界,因此她晚年所写的故

事结局也变了更快乐,如:《望夫崖》、《烟锁重楼》等。 
 

琼瑶的爱情观与小说的联系 
 

        心理学家塞菲儿和莫儿提到爱情是由愤怒、悲伤、快乐和恐惧所造成的一种情绪上的
反应。恋爱会提高个人的谦虚感和自尊心。爱情比友情更加亲密。心理学家斯滕堡先生把

恋爱的过程解释为三个部分:亲密关系、激情投入及遵守承诺。亲密关系是指两个人的相

同情感和责任感是组成亲密关系的条件,亲密关系是融合恋爱的基本条件。拥有亲密关系

的伴侣对彼此的快乐和感情相当关注;激情投入是指双方的浪漫情感,外表上的吸引及性

欲是组成激情投入的主要条件;而遵守承诺是维持长久、完整的爱情及到婚姻。(Baron, 
2006:312-319)[12]  

 

琼瑶写的爱情是大部分从她认识的爱情故事而写的。小说里人物的恋爱过程也大部分

从亲密关系、激情投入及遵守承诺。如果不能遵守承诺爱情或婚姻就不能成功。从《窗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61 

外》就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江雁容与康南的感情是始于兴趣而产生的,所以双方互相受

吸引,然后通过经常沟通,关系就渐渐地变成男女之情,感情虽然已经投入了,他们互

相许下了承诺,要永远在一起,但后来他们不能遵守承诺,他们的关系就不能成功。 

 

除了根据以上提出的爱情过程,琼瑶故事里提到的爱情也根据她的爱情观:爱情是

人生的一切。没有爱情,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爱情,人就没法活下去。对琼瑶来说爱

就是她的一种信仰,也是她很相信的一种宗教。琼瑶所相信的爱情是非常纯粹的,爱就

是很美的,不能被任何世界所发生的某种事物受污染。感情及爱情如果要发展为真爱就

需要时间的考验。对琼瑶来说最完美的爱情是互相恩爱到永远,正是因为这些爱情观,

琼瑶写出的爱情故事都是伤感而完美的,使世界上的读者都爱慕得不得了。 

 

笔者认为琼瑶生活中所产生的爱情观与小说人物的爱情观一致,既: 

 

1. 现实和小说里的爱情观:爱是人生的一切,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是人生生活中最重
要的因素;没有爱情,人就不能活下去。 

琼瑶曾说过:人类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总之,有了爱,就有了人生的一

切,爱情,就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史玉根,2008:115)。小时候的经历证明,家人的爱也
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因素,家人团结很幸福的,但琼瑶的经验认为真爱更重要。这个爱情

观也可以在她写的小说里找到影子,如《六个梦》里的章念琦因为与爱人有了小小的误

会,吵架了,就伤心过度,失去了生活精神,后来就自杀了;再如《烟雨蒙蒙》里陆依

萍跟何书桓闹误会,认为她的爱没有希望了,就想投河自杀;而后来如萍因单恋书桓没

有得到书桓的爱就自杀;再如《新月格格》[7] 里的努达海要去战争时,新月很害怕,

她怕努达海这次去战争,永远不会回到她的身边。对新月来说,努达海的命就是她的

命。 
 

“可是我失去了你,是无法独活的!”她情急的说:“难道你还不了解吗?我连克善   
 都丢下了,我什么都不顾了,就是要和你同生共死的!” (《新月格格》第八回) 
 

2. 没有爱情,人生就没有意义。 
琼瑶也曾提过:“失去爱情,就会使人生黯淡无光,失去了生活意义,就会失去了一

切。”  (史玉根,2008:115)  笔者认为这其实是琼瑶初恋失败以后得到的体会,因为
当她不能实现与她爱的人许下的承诺,就觉得人生没意义,生活中只有身体在动,但精

神已不在身上,引起父母的担心。从她的小说也可以看到这观点的写入,如:《浪花》

里的贺俊之虽然生活已经成功但他总是觉得不愉快,觉得生活太无聊了,但当他与雨秋

见面了之后,才体验到原来生活是愉快的;《问斜阳》里的顾飞帆因为经历了三次失败

的结婚就不敢再恋爱了,失去了生活精神并觉得不自信。后来见到了访竹后,就觉得生

活比较有意思;《匆匆,太匆匆》[5]第十三回里也体现了琼瑶的爱情观,故事里的韩

青说了一句话: “原来生命的意义就是爱”。 

 

3. 真爱要经得起考验,最后才能走到一起 
琼瑶认为爱就必须经得起任何考验,经历了种种悲伤、挣扎,后来如果能走在一起,

这才是真爱。真爱也是表现在双方相亲相爱,直到永远。笔者认为其实这个爱情观就是

从琼瑶的经验得来的,而这个爱情观,我们都可以从她小说故事情节里找出来,经得起

考验的爱就能幸福到永远;经不起考验的爱就不能成功,如:《雪珂》里提到的雪珂跟

亚蒙互相相爱,但因为亚蒙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比雪珂低,所以他们被逼分开。他们分开

了8年,但还是互相相爱,最后走在一起。 

 
 



16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52-163 

结论 
 
 

琼瑶是个敏感的人,生活上的所发生的事都可以影响到她的心理变化,可是和普通人

不同,她却能把她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小说,给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忧伤及优美的小说情节。 

 

从她的小说里的故事可以看到琼瑶的生活和观念。这些故事都是从她儿童时期到中年

时期所经历的事情转变出来的。 从心里学角度来看,儿童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儿

童时期的遭遇可以影响孩子以后性格的问题。琼瑶就在这时期产生了自卑感,虽然以后她

找到了真爱,还是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她做的作品不够好或她不能满足读者等等问题;而

少年及青春时期的女孩如若遇到与人际有关的压力就很容易受到情绪伤害,使女孩容易感

到悲伤、想哭、感到孤独或没人爱。这种感受如果没有解决好就可以延期到成人时期。笔

者认为琼瑶就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没有人给他指导,因此她就利用错误方

式既自尽方法来解决她的问题。这对她后来写出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产生很大的影

响。儿童时期、少年和青春时期的经历也使琼瑶意识到爱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青年

时期是创业时期,这个时期社会上的价值观可以影响人的价值观,笔者认为这就是后来造

成琼瑶走上错误婚姻的道路,因为父母及社会的人认为婚姻 应该是女性的追求目标。后来
她不管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走上“第三者”的身分,但无论如何,她一直感到不安,不能

接受成为“第三者”的角色。这些给琼瑶的 小说题材加了一些内容。小说里,她批评第三
者但也同情  第三者,这样矛盾的观念一直在她小说里环绕。不过青年时期的琼瑶也找到了
她事业的目标,为这个目标写作下去;中年时期的琼瑶是幸福的,   这些也可以在很多小说
中体现出来。 

 

琼瑶的小说一直提到“爱”。笔者认为小说人物的爱情观就是琼瑶的爱情观,即爱就

人生的一切。爱是琼瑶小说里的主题,而这个主题离我们生活是很近,每天在我们身边就

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所以笔者认为这是琼瑶小说很受读者欢迎的因素。笔者认为像

琼瑶这样的女作家是少见的,因此笔者非常佩服她。她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代读者,对于一

位作家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笔者认为琼瑶的小说可以给年轻人带来美好的爱情梦

想,但对年纪比较大的人,琼瑶小说只是卖梦而已,因为他们已经体验到爱情的滋味,而

爱情的滋味并不像琼瑶写的那么美好。笔者也认为琼瑶的小说内容实在太单一。,因为它

只有围绕着爱情的主题,除了爱什么都没有。 
 
 

参考文献 
 
 

史玉根·一个真实的琼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埃托奧、布里奇斯·女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琼瑶·我是一片云[M]·台湾:皇冠,1965. 

 

____·窗外[M]·台湾: 花城出版社,1996. 
 

____·匆匆,太匆匆 [M]·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____·我的故事[M]·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The Portrait of….. (Cendrawaty;dkk) 163 

 

____·新月格格[M]·中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杨春时、俞兆平和黄呜奋·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胡山林·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琼瑶(琼瑶的文章)[Z]· Wikipedia·  http://blog.sina.com.cn/chiungyao.2009- 2 - 11/ 2010 – 
8 -1. 

 
研究作者与解析作品[Z]·     
      http://www.hongloumengs.cn/hongloumeng/13/hongloumeng7170.htm.2010-8-1    
   
Baron, R.A., Byme, D., and Branscombe, N.R.  (2006) Social Psychology. 11th edition. USA: 

Pearson Education. 
 
Cheng, S. (2006) ” Cultural Proximity, Diasporic Identities and Popular Symbolic Capital: Taiwan 

Cultural Worker Qiong Yao’s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hinese Media Market”. Global   
Media Journal. Vol.5, No.8, diases 1 agustus 2010 dari http: 
//lass.calumet.purdue.edu/cca/gmj/sp06/graduatesp06/gmj-sp06gradref-cheng.htm 

 
Papalia, D.E., Olds, S.W., and Feldman, R.D., (2007) Human Development. Te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Qiong, Yao, (1996) Awan Jingga Berarak.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6) Belenggu Pintu Cinta.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6) Kisah Cinta si Burung Camar.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6) Selembut Kasih.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6) Setulus Cinta.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7). Enam Mimpi.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7) Giok di Tengah Salju.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7) Ombak Berbuih.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7) Seuntai Impian Sunyi.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 
 
_______ 1998. Mentari Terbenam. Jakarta: Gramedia Pustaka Ut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