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8_Xuc Lin_Setting_OK.docx 16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妻妾成群》与《人世间》“妾”人格的异同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NCUBINE CHARACTER IN THE NOVEL WIVES AND CONCUBINES AND THE EARTH OF MANKIND Xuc Lin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ina Nusantara University, Jln. Kemanggisan Ilir III No. 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Banseji88@yahoo.com 摘要 《妻妾成群》与《人世间》让我们看到女性被当作财物来卖给别人的状况。做了别人的妾 就必须顺从主人,这就是为人妾的道德标准。《人世间》的温托索罗姨娘让我们看到她从顺从 主人到主人后来却依赖她的转变过程;而《妻妾成群》的颂莲却相反,从维护自己的尊严逐渐 转变成为了得宠而无人格的女性。温托索罗从柔弱的女人转变为强势女人,而颂莲从相当强的 女人落到精神有问题的女人。温托索罗能有人格的转变是因为她抓住来自不易的机会,即学习 知识、学习西方文明以及现代意识。而颂莲原本受到新式的教育,但没有觉醒,没有自食其力 的概念,不敢走出新的道路。此研究采用参考文献的方法来收集所需的资料。 关键词:妻妾成群;人世间;妾;人格 ABSTRACT Wives and Concubines and The Earth of Mankind showed us a situation where women is treated as animals and sold to a man. The moral standard of being concubine is to obey her master. In The Earth of Mankind, Nyai Ontosoroh took us to see her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a woman who obeyed her master into her master became dependant on her. And, on the contrary in Wives and Concubine, Song Lian, from a woman who protected her dignity changed into losing her personality in order to get the love from the master. Nyai Ontosoroh from a weak woman changed into powerful woman, but Song Lian from quite powerful changed into a woman with mental disorder. Nyai Ontosoroh’s transformation happened because she grasped a good opportunity to study new knowledg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Song Lian had new-style education but has not experienced self-awakening yet, did not have the concept of “earning your own living”, she did not have courage to step on a new path. Keywords: wives and concubines, the earth of mankind, concubines, personality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Xuc Lin) 165 前言 《妻妾成群》主要写了女性做妾的悲剧命运。故事由颂莲做陈老爷的四太太而展开。颂莲 进入了陈家并开始了“妻妾成群”的生活。进了陈家,颂莲从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逐渐变 成跟陈家其他女人一样。她为了在陈家能立足,为了得到陈老爷的欢心与宠爱不惜自尊而且慢 慢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人世间》记述了一个女人十四岁时被父亲卖,当了荷兰人的小妾,后来生了两个孩子, 一儿一女。主人,梅莱玛先生让小妾,温托索罗学习很多本领,使温托索罗变成非一般的土著 民。梅莱玛先生去世后,他荷兰的儿子通过白人法庭,剥夺了温托索罗继承梅莱玛遗产的权利 ,而且也把温托索罗的女儿强行送往荷兰,由荷兰的梅莱玛太太当监护人。 《妻妾成群》与《人世间》都以“妾”为突出的人物,这个身份的地位、遭遇都有相似点 。如果温托索罗是被父亲卖的时候成了她命运的偶然和转折便开始进入做妾的生活,那么颂莲 就是父亲自杀后的第三天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她决定嫁人而且做妾。她们的苦命是封建社会制 度压制女性的缩影。她们做妾之后要面临一些生存的困境所以到 后各自都发生了人格的变化 内容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为“面具”。早期的人格定义,是指个体公开 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人在公众与社会中的形象。这个“面具”(形象)可能好看,也可能不 好看,还可能中不溜秋。因此“人格”在一开始就是一个中性词,并不仅止关涉正面价值判断 ,还需要用别的词来限定或修饰它。(李建中, 1996:13) 人格的定义非常多,美国心理学赫根汉的《人格心理学》称“这个问题也许是心理学中 复杂的问题之一”。另一位美国人心里奥尔皮特,早在本世纪时三十年代所总结出来的“人格 定义”,就已多达五十种。我们在本论文提到的人格定义或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在十九世纪与十二世纪间,西方的费落伊德人格理论创立。费氏论“人格”,不仅注重外 在的形象,更注重内在的心理,他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是“人格结构论”,他将个体人格的内 在结构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便构成个体人格的全部内容。 “本我”是 深潜的层次,是人格主体的潜意识或本能,是人格生成与流变的动力之源。“本 我”的基本趋向是追求快乐,是满足个体的与生俱来的一切欲望。“超我”则是 高的层次, 是人格主体的道德追求,或者说,是特定时空中的道德标准在个体人格中的体现。 “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快乐追求是违背而驰的,两者之间常常发生激烈的冲 突。心理焦虑或人格冲突都因于个体人格心理构成中“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如 果得不到消弥与调解,个体便将永远无休止地受内心冲突的折磨,并很难形成稳定的人格形象 。而担责着“调解”重任的,就是人格内在结构的“自我”。 “自我”的位置,正在“本我”与“超过”之间。它既要部分地满足“本我”的快乐追求 ,又要设法抑制“本我”的潜意识冲动,因为这种冲动与“超我”的道德要求是相反的。另一 方面,它既要将“超我”的道德标准付诸实践,又要设法减缓“超我”对“本我”的伦理苛求 。 166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自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是出现于现实的需要,要调解“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矛盾。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体的“外在形象”,就是“自我”的形象;而个体人格之“内在 结构”的 主要的冲突,也就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结构”,合起来,便是一个人的人格。每个人都有“其异如面 ”的人格形象,也有深藏于心的属于自己的人格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他(她)的人 格也许是高洁的,也许是卑下的,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一、中国文化对“妾”人格的影响 中国人的婚姻是以生殖为基础,而生殖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又主要被理解为家庭、家 族的血缘的延伸,故而不将婚姻看成当事人自己的个人之事,而是个人所属家庭、家族之事。 对于中国婚姻来说, 重要的不是爱情的有无,而是生育的功能,尤其是,有没有为家族 生出男孩,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为了保证这一使命的实现,而又不接触及婚姻,不妨害家庭 的稳定性,中国文化也作出了变通的处理,那就是纳妾制度。妻子不能生子,可用纳妾来弥补 。所以,在中国婚姻的结构中,有两点重要的:(1)妻妾的地位不同的,妻是代表着家庭、 家族的,而妾主要是为丈夫的,前者是主,后者为辅。即使那些倍受宠爱的妾,丈夫也不能将 她与妻平起平坐,因为它涉及家族的稳定与程序。(2)选择妻妾的标准也是不同的,选妻要 讲究门等,讲究出身,讲究教养,讲究为人处事的圆到通达,而选妾则主要在其容貌、才艺及 性感条件。前者是身份和门面,具有象征意义,后者是娱乐和享受,具有装饰意义。这种不同 是由妻妾在婚姻中的功能决定的。妻是代表家族,而妾只是在生育与性爱方面对它的一种补充 。(刘承华,2002:13) 丈夫与妻妾的关系似于一个国家的君主与大臣的关系。妻妾之听命、服从于丈夫类似于臣 之听命、服从于君主。妾的等级无论有多高或多低,都是皇帝老爷的奴仆。这里所说的“奴仆 ”虽然跟“奴隶”还有区别但是为主人效力,看主人的颜色行事,命运掌握在主人手中,这是 “妾”形象的基本定位。 虽然小妾的都是皇帝老爷的奴仆,但是因等级有别所以小妾本身的社会地位又是千差万别 的。妾不仅等级有别,而且遭遇各异。贵为皇后,也许会受皇帝冷遇;而刚入宫的小妃,说不 准会大受宠爱,失宠之“后”与得宠之“妃”,其外在形象又是大有差别的。得宠的时或踌躇 满志,气冲霄汉,或不可一世,颐指气使;失宠时或怨天尤人,忿懑难安,或心灰意冷,消沉 沮丧,其外在形象之差别,更是其异如面。 虽然小妾的等级有别但是特殊情况下,上级与下级的角色还可以互换,小妾的替换角色 典型的是武则天,她先是在李唐王朝的后宫做嫔妃做皇后,后来改“唐”为“周”,自己做了 皇帝。同一个人,“为人小妾”之时与“称帝称王”之日,其外在形象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小妾的外在形象已有了众多差别,而内在形象就更复杂了。按照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理论 ,首先,在“自我”的层面,是人格主体对自己“小妾地位”的清醒认识。为人妾,既是她的 社会角色,也是她在公众的外在形象。为人处事,举手投足,她都是一个地道的“小妾”。“ 自我”,既要执行“超我”发出的关于“忠于主人”的道德命令,同时又要满足“本我”关于 “阴阳错位”的潜意识冲动。 儒家的“忠孝节义”,是中国封建社会 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为人小妾者必须无条件服 从的行为准则。“超我”,作为人格构成道德层面,它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主要心理功能,就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Xuc Lin) 167 是将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儒家的伦理规范,第一是“乾坤定位,阴 阳有序”,阳为尊,阴为卑,阳为主,阴为仆。这一根本规范的实质性内容,便是“夫为妻纲 ,君为臣纲”。妻妾,要忠于自己的丈夫。为妾者既然要讲“妇节”,也就是贞操。一女不能 事二夫,否则,都叫做“失节”然而,小妾人格之“超我”的这种道德要求,遭到“本我”的 抵制。人的潜意识之中,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位”倾向:男性倾向于扮演女性的角色,女 性倾向于扮演男性角色。或者说,在男性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女性原型”,在女性的内心深 处,有一种“男性原型”。中国古代对此的例子很多,从汉初的吕后,到中唐的武则天,到晚 清的慈禧,都有一种“女主处阳位”的心理需求。这中间,当然有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原因;但 “阴阳错位”的潜意识冲动,则是她们政治行为的一种深潜层次的心理动机。 “阴阳错位”的潜意识冲动,与“阴卑阳尊”的伦理规范,既有相悖逆的一面,也有相符 契的一面。如身处“单位”的后宫嫔妃,不顾一切地与男性争夺“阳位”,费尽心机要成为君 临天下的帝王,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的道德准则,因此遭到男性世界(实际上是封建等级社会 )异口同声地谴责。 奴隶制、封建制,一直是男性统治者这个世界,女性扮演的角色是“奴婢”,是“臣妾” ,女性的性格特征被预设为卑弱、贞顺、敬慎、专心、曲从。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化预设,以“ 柔顺”为要旨来塑造女性人格;而这种“塑造”有时会成为男性世界的一厢情愿,因为女性并 非是天生的“柔顺”,并非甘居“卑位”,也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男性的奴役。因此,在各朝 各代,我们会发现“柔顺”之女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男性世界的反抗。 女性世界对男性世界的反抗,既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性别冲突,更是心理学层次的潜意识 冲动。个体人格是“外貌”与“内心”的冲突与统一。男性世界的文化预设,要求女性的“外 貌”是柔顺、忠贞;而女性的“本我”却趋向于雄健、叛逆,趋向于对男性角色与男性心理的 认同。 女性的反抗对小妾人格来说体现于小妾的“阴阳错位”。虽然“阴柔”是为人妾的基本特 征,但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是因人而异的。同为“以色事人”,李夫人不同于卫子夫; 同样是“以惠事人”,魏文帝的甄氏又不同于宋徽宗的韦妃;同为“二圣”临朝,孤独伽罗不 同于武则天;同为太后听政,吕雉又不同于慈禧‥‥‥这中间,当然有各种各样很复杂的原因 ,但“阴阳错位”无疑是带有根本性的缘由。 儒家伦理为纲纪的等级制社会,是不会容忍“阴阳错位”的,尤其是不能容忍像武则天这 种彻头彻尾的“错位”。丈夫管不住自己的妻子,官吏也不管住自己的百姓,同理,皇帝也就 管不住自己的大臣。礼教不修,纲纪不振,家将不家,国将不国。 “错位”之后,是对“错位”的绞杀与压抑。宋明两代的皇后,吸收所谓“武、韦之祸” 的“教训”,重振纲纪,首严内教。尤其是明代,朱元璋开国之初,亲自诏令儒臣修《女诫》 。对后妃的管束越来越严厉,对小妾人格的塑造完全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在宋明两代的后 宫中,再也没有了“女主处阳位”的女皇,没有了想当“皇太女”的公主,也没有了欲谋杀亲 夫而登帝位的皇后。 宋明理学,是将儒家经典中的三纲五常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天里”的高度, 其根本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程颐讲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要 求妇女外出必须头巾蒙面,司马光则强调“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琪昼无故,不处私室; 妇人无故,不蔻中门。”对女性的约束如此细密如此具体。小妾,在宋明两代后又恢复了它的 “柔顺、卑弱”之性格。 168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二、印尼文化对“妾”人格的影响 印尼虽然不是宗教国家但90%的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婚姻的基础是一夫一妻,但 宗教允许一夫多妻,法律不禁止。再娶时事先应当得妻子的同意,并需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如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保证平等地对待每位妻子和子女,并经法院审查同意。文化与信仰导 致印尼,传统家庭模式是一个丈夫妻妾成群或者一夫多妻是很普遍的。这奠定了印尼各种民族 纳妾文化的其中因素。纳妾文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是印尼社会的制度。 印尼的社会制度分成三种就是父权制、母系制和双线制,占 多的还是父权制。而父权制 有代表性是爪哇文化。爪哇文化把小妾当作一种等级的社会化所以贵族家庭纳妾是必不可少 的习俗。入宫之前,这些女孩都必须学会蜡染、跳舞并且懂得宫廷的礼仪。10-12 岁预备为小妾的女孩由父母献给宫廷,但不是一般人的女儿就能献给宫廷当贵族的小妾,一般 父母是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士。一开始这些女孩被训练成舞者,如果后来升成小妾,表示她 们已升级为贵族的一部分。对她们来说,有了妾这个特殊的身份是一种荣誉,从她们身上会生 产出很多贵族的子孙。除此之外,她们每个月会受到一些酬劳,而受宠的妾拿到的酬劳会更高 一些。若生过孩子酬劳也会增加,生男孩比生女孩收到的酬劳更高一些。于是,她们不仅社会 地位提高,而且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虽然不是所有的妾都按照宫廷的礼仪娶近来的,但她们 的婚姻是合法的。 其实,在爪哇文化,女性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妻子被称为“后面的伴侣”,意思就是女性 的位置是在丈夫的后面,妻子的任务是管理“后边”的事如清理、做饭而且满足丈夫的欲望。 因此,女性自小孩必须懂得保养身体,自己的身体是为了男人而准备的。小妾更是如此,她们 甚至必须喝一些补药让身体保持苗条、散发香味等。她们的任务是伺候、倾听、服从丈夫的命 令,甚至不需要说话。女性的命运都由男人掌管,因此在人格方面跟中国的妾是差不多的。但 由于印尼曾经是荷兰几百年的殖民地所以在很多方面受到荷兰人生活的影响。 为了能保持社区的稳定性,荷兰政府允许欧洲男人跟亚洲女人发生关系,但据他们的婚姻 法,基督教徒的男人禁止娶非基督教徒的女人,除非这个女人已经领洗了,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才可以跟欧洲男人结婚而婚后自然跟着丈夫的国籍。当时的法律规定,婚前需要领到许可证才 能正式结婚而主要的因素是宗教不是种族。因此,很多荷兰男人就只能纳亚洲女人为妾,无法 正式地娶她们为妻。妾,当时 普遍称呼为“姨娘”。“姨娘(nyai)”这个词在巴厘语和爪哇 语的意思是年轻的姑娘,小妹妹或者称呼女人的常用语。“姨娘”后来用来称呼荷兰人的妾有 可能是因为一开始这些女子多数是从巴厘岛送到巴达维亚的奴隶。(Hellwig, 2007: 36-37) 一个姨娘在社会上没有任何权力甚至对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任何权利。主人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会把姨娘抛弃,有一些情况,主人把姨娘随便地交给另外的欧洲主人, 而把生下来的孩子送进孤儿院。比较有趣的事就是社会一般无法接受混合婚姻,但是在日常生 活中这些姨娘多半受到主人以正妻同样的对待。因此大多的情况是这些主人对他们的姨娘很好 ,关系还不错但因为社会的否定,这些男主人避免与他们的姨娘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 由于荷兰政府实行阶层制度,欧洲人(多半荷兰人)为上等;阿拉伯、马来人、华人、印 度人为中等;印尼土著人为下等,导致持有姨娘身份就有了多种身份就是一个下等的、土著的 、被殖民的一个女人。因此姨娘这个身份带给她们双从的压制。因为种族,荷兰人把姨娘置于 下等的地位,而在父权制(爪哇)文化,她们自己意识到自己是男人的附属品。除此之外,一 个姨娘因为宗教问题处于很尴尬的地位,两个社会都无法接受她。土著社会 疑她的信仰,大 部分爪哇人信伊斯兰教,姨娘被 疑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跟信仰基督教的荷兰人私通,犯了通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Xuc Lin) 169 奸罪。另一方面,殖民者也无法接受她,跟姨娘的关系只是非法的性关系,这些姨娘始终没有 改变她们的信仰。 殖民者把姨娘形象模式化为东方又美丽又有魅力的女人但相对也把她们刻画为原始,臭、 肮脏、懒惰、放荡、无道德、不文明的女人,因此这些荷兰主人有理由教化她们,使她们现代 化,使她们更文明。虽然关于这些姨娘学习、接触西方文明过程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一些低级小说中会提到这些女子开始作姨娘跟主人学了一些知识、本事。对爪 哇文化(父权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是女人的本分,男尊女卑的概念非常强,而西方文化 同样是父权制的社会但西方人在家庭结构方面有些不同于东方人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无论不同的 辈分,在人格上基本上是平等的,而且有相当的独立性。这种情况给了这些姨娘机会学习新知 识的另外一个因素。 作为一个姨娘一方面给了她们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文明与现代化,脱离贫穷的生活,但 在另一方面,姨娘这个身份让她们遭受到多从压制。这种矛盾情况使姨娘有矛盾心理,在人格 、内心形象就更复杂了。 一般情况下,印尼无论普通人、宫廷的小妾还是荷兰人的姨娘在人自我、本我、超我的人 格结构基本上跟中国的相同,但印尼没有像中国的礼教那么严格,没有什么《女诫》儒家对女 性理想人格的设计这么详细。加上荷兰三百年的影响,印尼姨娘的人格类似于中国唐代以前的 人格处境,还能感受到人格独立自主,享受比较多的自由。因此若“阴阳错位”的潜意识冲动 在中国大部分发生于后宫的嫔妃们,在印尼,发生在普通人或宫廷的小妾可能性不大,而在荷 兰人的姨娘身上反而更有可能发生。 三、《妻妾成群》与《人世间》“妾”的人格异同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理论,首先,在“自我”的层面,是人格主体对自己“小妾地位 ”的清醒认识。为人妾,既是她的社会角色,也是她在公众的外在形象。为人处事,举手投足 ,她都是一个地道的“小妾”。“自我”,既要执行“超我”发出的关于“忠于主人”的道德 命令,同时又要满足“本我”关于“阴阳错位”的潜意识冲动。 中国和印尼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父权制。父权制主张男尊女卑,妻妾之听命、服从于丈夫作 为男女的道德标准,女性的“弱、柔顺、曲从、被动”誉为美。这就是女性在“超我”必须达 到的目标,小妾更是如此。男权制强调这世界是属于男性的。《人世间》的梅莱玛先生很明显 地强调温托索罗就是他的“姨娘”。当温托索罗以二十五盾钱被父亲卖给梅莱玛先生的时候( 《人世间》第91页),温托索罗就完全顺从命运的安排:“我对他无能为力。母亲的眼泪和劝 说阻止不了灾难的发生。世界啊,我不理解它,它亦不属于我!连我自己的身体,也都不归我 所有!”温托索罗的顺从与被动给梅莱玛先生更大的勇气来占有她而且好像确认已经通过了她 的认可,就像西蒙•波娃曾说:“女人自己也承认这个世界是属于男性的。”“妇女的命运便 是乖乖地服从。甚至在她的思维里,她对周围的现实也没有把握,她的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现 实景色。”以下是温托索罗姨娘回忆她与梅莱玛先生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还坐在那张椅子上,哭成了一个泪人。我颤抖着,心里没有主意。我头晕目眩,只觉得周围 一片漆黑。……他搀着我的手,叫我站起来。我浑身上下筛糠似地哆嗦着。并不是我不愿意站 起来,也不是我要执拗违抗。而是我失去了自制,已无法站起,整条简裙都湿了。我的两条腿 像散了架似的支撑不住身子。他用双手把我举起,把我抱进了房间,把我放在华丽整洁的床上 。我连坐都坐不起来……这个巨人要把我怎么样呢?他把我举了起来,抱在怀里,就像玩弄着 17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洋娃娃似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对我说的那些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但当时我并不明 白是什么意思。他说:“宝贝呀,我的心肝,我的美人,心肝呀,宝贝!”……他把我抛向空中 ,又用双手从腰间把我接住。……我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皮影一样完全听从导演的摆布。 《人世间》(第91-92页) 《妻妾成群》的颂莲跟温托索罗不一样,她因为上过一年的大学,也许有朦胧的平等意识 ,她跟陈佐千第一次见面时,让我们看到她很自信、主动、敢提出意见的女人,她甚至敢要求 比她老一辈的男人“在西餐见面而且给她买蛋糕。” 陈佐千第一次去看颂莲,颂莲闭门不见,从门里扔出一句话,去西餐社见面......,陈佐千记得 颂莲在他对面坐下,从提袋里掏出一大把蜡烛,她轻声对陈佐千说,给我要一盒蛋糕好吧。 《妻妾成群》(第一节) 封建社会往往把女性当作男性的财产或物质所以男性对女性有占有权。《人世间》94页写 道:“我父亲,把我当一匹马卖掉”。颂莲也认清这一点:“反正我交给你卖了,你要是顾及 父亲的情义,就把我卖个好主吧。”颂莲虽然上过大学,受过教育但她毕竟生活在封建的社会 里所以她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比较有趣的是,如果温托索罗姨娘是以被动的心 来接受为人妾 命运的安排,颂莲却以主动的心 来接受命运的挑战。颂莲虽然知道做妾的地位是很卑微的, 没有什么身份但是她也明白按照封建等级制度,一个妾还算是个半个主子,地位比丫头高,比 丫环更“体面”更“尊贵”所以当她进陈府的时候还是比较自信的,而且未意识到做妾的悲哀 。这就是颂莲刚进陈府跟丫头的对话: 颂莲瞟了雁儿一眼,她说,“你傻笑什么,还不去把水波掉?“雁儿仍然笑着,“你是谁呀,这么 厉害?”颂莲揉了雁儿一把,拎起藤条箱子离开井边,走了几步她回过头,说,“我是谁?你们 迟早要知道的。”《妻妾成群》(第一节) 一个姨娘或者小妾的确比丫头的地位高,温托索罗第一天进梅莱玛先生的府上,主人就叫 了两位女佣叫她们好好侍候她。温托索罗应该可以很自豪地自称自己为半个主人了,但是她很 清醒,意识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义务其实跟一个妓女是没有两样的。 我的吃喝全由佣人侍候。她们不时地来敲我的门,一会儿给我送来这个,一会儿又问我要不要 那个。……当别人的姨娘,生活是辛酸的。她是卖给别人的家权,义务是满足主人的欲望,什 么事情都得顺从她的主人。她必须随时提防发生这种可能:主人把她玩够了,玩腻了,说不定 哪一天会把她和她生下的孩子一起赶走。因为不是正式结婚,生下的子女在土著民中也被人瞧 不起。《人世间》(第93-94页) 我一步也没迈出过大门。他不让我出来接待宾客。其实也没必要那样做。我自己也不愿意在公 开场合露面。我尤其害怕见到熟人和邻居。甚至我替自己的父母感到害臊。后来,我把他家所 有的佣人全部辞掉了。一切家务活都由我自己来干。我不让别人在我的身旁观看我的姨娘生活 。我不让别人这样议论我:瞧那个女人,卑贱,低下,任人玩弄,没有自己的意志。《人世间 》(第95页)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Xuc Lin) 171 虽然温托索罗与颂莲在“超我”有同样的道德标准,而在“自我”方面的要求是要符合社 会的道德标准而必须把社会要求的道德标准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但因为不同的背景导致她们 在“本我”有不一样的“潜意识冲动”,因此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不同。温托索罗是受 到爪哇文化的教育:“从十三岁起,我就被幽禁起来。厨房、后厅、卧室,我只能在这三地方 活动。与我同岁的童年伙伴都出嫁了。只有在邻居和亲戚来访时,我才能像幼时那样领受一点 外界的气息。前厅,也是禁止我去的地方,是一步也不让我跨进去的。”这种让她在潜意识中 感受到女性比男性低一等的家庭教育加上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使她只能依赖比她强的就是 男人。虽然在“潜意识冲动”曾经出现逃跑的念头,她的“自我” 后做出的决定是接受命运 的安排,达到男权制度对女性所要的要求。 在我心中,曾经闪过逃跑的念头。可是,我逃到哪里去呢?逃出以后,我该怎么办呢?我不敢 那样做。因为我已落入了一个非常有权威的人手中。他比我父亲还厉害,图朗安区的土著民没 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他。《人世间》(第93页) 我已成了卖给别人的奴仆,必须尽善尽美地侍候主人。后来,我根据主人的意愿去学习怎样侍 候她。我学习打扫房间,学习马来语,学会整理床铺和收拾屋子,学习做西餐。《人世间》( 第94页) 颂莲跟温托索罗却相反,也许因为她曾经是茶厂老板的女儿,受过教育,读过一年大学的 新女性,在“本我”的潜意识中有朦胧的自尊、梦想、愿望、平等等的新女性思想,这种朦胧 的潜意识冲动体现在因为心情或者为了自尊的因素多次拒绝侍候陈佐千。 颂莲生活在陈家后花园久了才发现在男权的世界里,女性的地位很低贱的,小妾更是如此 。颂莲对陈老爷来说只是一个满足欲望的工具而已。颂莲思索道:“我就是不明白女人到底是 什么东西、女人到底算个什么东西,就像狗、像猫、像金鱼、像老鼠,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女性没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只是做男人们生育和泄欲的工具而已。因此,颂莲在人格上 也发生了变化,她从那么自信、主动、有尊严的新女性完全改变成很卑贱、很堕落而且为了能 争取奴隶地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女人。有一天颂莲喝醉酒就跟陈老爷说:“老爷你别走,今 天你想干什么都行,舔也行,摸也行,干什么都依你,只要你别走。”颂莲的状况就如《儒家 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所写道:“封建社会要求女性在对男性的从属、依附中放置自己的人格 地位。......依附人格使女性独立自主人格的尊严被无情地否定,女性对自我生命与命运的自 律自足的把握就不再是可能的了。”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便没有人格。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身,就是作为主 体的自我,通过与外界、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而达到对自己的特性、自己的地位、自己 的价值以及发挥其潜力的可能性意思。颂莲被环境所逼变成跟其他陈家女人一样,而温托索罗 虽然一开始是一个被动、顺从的小妾,后来经过主人给她多次机会学习各种的新知识、现代化 、西方文明,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不知不觉就慢慢开始建立了。温托索罗开始懂得,她所学的一 切知识,将来如果主人把她抛弃了,是十分有用的。梅莱玛先生身为主人觉得有必要教温托索 罗学习新的知识,一来欧洲人把土著民刻画为“不文明”的,所以他们觉得有义务教化土著民 ,二来姨娘的任务要懂得跟主人沟通、侍候主人所以必须让姨娘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除此 之外,西方人也比较重视家庭成员的独立,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以下我们了解一下 梅莱玛先生怎么教温托索罗: 17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一开始,我也不太敢吩咐工人们干这干那。梅莱玛先生给我做出榜样,手把手地教我。他说, 老板是他们的生活之源。你就是给予他们生计的主人。在他的监督之下,我开始敢于吩咐工人 们去干活了。作为老师,他对我仍然很严厉,也很明智。他可从来没有大过我。......你父亲也 教我怎样打扮,怎样选择和谐的色彩。......他叫我替他朗读,不但读书,而且读报。我读他听 。我读错了,他就给我纠正。我有不懂的词句,他就给我解释。我每天这样做,直到他教会我 查词典为止。......后来,他给我规定每天阅读的页数。他让我读整本整本的书。我必须把书读 完,并跟他复述书的内容。《人世间》(第97-99页) 温托索罗以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装修自己,从完全从旧的人转变为新的温托索罗。她自 己不会觉得自己是很低贱的女人了,不再依赖别人了,开始感到自己有资格跟别人媲美了。这 说明无论小妾还是一般的女性掌握了一些知识后,就有能力闯出男权制度的包围,虽然温托索 罗还无法去掉自己的奴性,但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开始。 直到那时,你妈妈才开始感受到了愉快和幸福,你爸爸一向很器重我,征求我的意见,有什么 事总和我一起商量。天长日久,我在他面前不再感到低人一等。有时我不得不和过去的熟人相 见,我也不再感到害臊了。我一年以来的学习和工作成绩赎回了我失去的个人尊严。但我的态 度仍然没有改变:靠自己应付一切,不依赖任何人。对于一名爪哇妇女,尤其是对于一位像我 这样年轻女子来说,似乎还论不到我去谈论那个人尊严的问题。可是,安娜,这是你爸爸教我 的呀!诚然,对于个人尊严的含义,与我后来的体会相比,我当时的理解还太肤浅。《人世间 (第96页) 从前的萨妮庚慢慢地消失了。妈妈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新人。我觉得, 我自己不再是几年前在图朗安被人出卖的奴仆了。我好像把那些事情都忘掉了。有时我这样问 自己:我是不是已经成了一个棕色皮肤的荷兰人了?《人世间》(第99页) 男性世界的文化预设,要求女性的“外貌”是柔顺、忠贞,因此梅莱玛与温托索罗的关系 也被预设温托索罗是他的附属品,但如果梅莱玛先生断定他对温托索罗有权利完全占有她,梅 莱玛先生错了,温托索罗利用从主人学到的知识,渐渐掌握本属于主人的权利,接管梅莱玛的 “大”公司,梅莱玛 后却依赖她。 无论是颂莲还是温托索罗都有女性的趋向于雄健、叛逆,趋向于对男性角色与男性心理的 认同的“本我”但是温托索罗接触到有利的偶然性条件的机会比颂莲多,所以温托索罗不仅能 达到独立的人格而且很成功地达到“错位”的程度。决定女人命运的,既有各种社会条件所产 生的必然性,又有许多源自个人生活的难以预测的偶然性,而且必然性往往借助偶然的因素体 现。(高琳,2003:82) 对温托索罗的人格独立不但由温托索罗自己评判还有梅莱玛先生以及马赫达•皮特斯(一 个荷兰老师)也有同样的评判。 其实,你妈妈并不依赖于梅莱玛先生,相反,是他依赖我。因此,我也主动和他一起拿主意, 作决定。他始终欢迎我这样做。《人世间》(第96页)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Xuc Lin) 173 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已经和那些有进取心和思想开通的欧洲人相比无几。作为一个土著民,而 且是一位土著妇女,她确实博闻强识,阅历很广。她完全配得上做你的老师。……她可是个老 练的管理者,每个行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再庞大的农场,她都能主持得起来。我从未见过 这样能干的女农场主。商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也未必能把那样的农场管理得有条不紊。 《人世间》(第261页) 结语 纳妾在封建社会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男性通过各种途径来纳妾,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为 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小妾与正妻的区别是正妻是代表家族的,而小妾只是一种娱乐工具。小妾 地位的高低全都看丈夫的对待,得宠的与失宠的小妾在外在形象有非常大的差别,何况在内心 的状 ,因此从人格方面,我们发现《妻妾成群》与《人世间》的小妾因各种因素有着不同的 人格。 《妻妾成群》的颂莲因为上过一年的大学,也许有着朦胧的平等意识所以一开始她是个很 自信、主动、敢提出意见的女人。后来她慢慢发现,女性的地位是很低贱的,对陈老爷来说颂 莲只是满足欲望的工具而已。因此为了能在陈家生存下去,颂莲在人格上发生了变化,变成一 个跟陈家其他女人一样,堕落、为了能争取男人对自己的宠爱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的女人。 《人世间》的温托索罗让我们看到小妾的另外一面。温托索罗跟颂莲恰恰相反,她一开始 很顺从主人,但她对自己会被主人抛弃的可能,早就有所准备了。她好好地利用主人给她学习 新知识的机会导致她能从完全顺从转变为人格独立的一个女人。她不再觉得自己是个低贱的女 人,不再依赖别人了,丈夫反而依赖她。 通过这两部小说妾的人格异同,我们可以了解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除了受到社会各种条 件的影响之外,还要靠自己的性格、努力、意志才能得到自己生命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1988 龚佩华.中华民族亲属团体史[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1 李建中.臣妾人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版社,2002 罗恝兰著. 女性学[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高琳.女性从困惑走向成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高琳.女性形象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7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3 No.2 November 2009: 164-174 梁巧哪.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新伟. 凄艳的岁月:中国古代妇女的非常生活[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乐国安编著. 社会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巴莺乔,洪炜主编. 女性心理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王绍玺.小妾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北京大学普·阿·尔研究组译.人世间[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2 梁立基. 印度尼西亚民族觉醒的一面镜子——《人世间》[J]. 外国文学研究 , 1982,3 : 53-58 王文津.从《妻妾成群》看女性生存的历史空间[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1,3: 42-43 苏童. 妻妾成群[Z]. http://www.my285.com/ddmj/ sutong /qiqie/01.htm.2008-05-16 中国古代姬妾制度(转)[Z]. 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1761358. 2008-04-13 钟艳红.生存的悲剧——浅谈《妻妾成群》的女性生活(一)[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875040100092g.html. 2008-08-04 钟艳红. 生存的悲剧——浅谈《妻妾成群》的女性生活(二)[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875040100092h.html. 2008-08-04 Bahari, R. (2007) Pramoedya Postcolonially, (Re-)Viewing History,Gender and Identity in the Buru tetralogy. Denpasar: Pustaka Larasan Bandel, B. (2009) “Studi Budaya atas Nyai,”diases 20 maret 2009 dari http://groups.http://groups.yahoo.com/group/Kunci-1/message/373 Hellwig, T. (2007) Citra Perempuan di Hindia Belanda. Jakarta: Yayasan Obor Steurs, C.V. (2008) Sejarah Perempuan Indonesia: Gerakan dan Pencapaian . Jakarta: Komunitas Bambu “Selir, simbiosis cultural.” diakses 1 februari 2010 dari http://sedjate. blogspot.com/2007/05/selir- simbiosis-kultural.html “Concubinage,” diakses 18 Januari 2010 dari http://www.statemaster.com/ encyclopedia/Concubin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