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5_cendrawaty_setting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49 中西文学里鬼的异同——以《聊斋志异》、  《得古拉》与《圣诞颂歌》为调查对象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OF GHOST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BASED THE NOVELS LIAOZHAI ZHIYI, DRACULA, DAN A CHRISTAMAS CAROL Cendrawaty Tjong1; Raina Ophelia Sunggiardi2; Vania3 1,2,3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Languange and Culture, Binus University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cencen_zzz@yahoo.com 内容提要 鬼是人类不能解释的事物,但它却成为了人们在娱乐中或文学里有趣的主题。每个国家都 有自己的鬼文学,而文学里的鬼形象往往与社会里存在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中国文 学的《聊斋志异》、欧美文学的《德古拉》与《圣诞颂歌》为笔者的调查对象。通过阅读相关 的资料,笔者阐述了文化影响了作家制作作品, 通过文学作品,作者分析出中西鬼的异同。调 查结果:中西文学里的鬼都出现在同样的时间,他们用梦跟活人交流;但中西文学里的鬼也有 些不同,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形象和不同对鬼的看法。 关键词:文学、异同、《聊斋志异》、《德古拉》、 《圣诞颂歌》 、鬼 ABSTRACT Ghosts is one of life unexplained phenomena also interesting theme for entertainment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Every nation have their own ghost literature that reflects the nation’s view on ghost itself. This article compares China’s Liaozhai Zhiyi, Western’s Dracula and A Christmas Carol as representations of both culture. The writer through desktop study method found that culture influenced and shaped ghost image in the mind of novel writer. This leads to different image of ghost in the two cultures. The results is: ghost in two cultures appear mostly in the night time,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s, different physical images,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how to handle ghosts. Keywords: literat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iaozhai Zhiyi, Dracula, a christmas caol, ghost 15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前言 鬼的存在是每个时代的人们、每个国家以及每个宗教不停而论的话题。我们可从每个国家 的文化去了解他们对鬼的种种看法。有人认为鬼包括怪物、恶鬼、神性等鬼神都可与人类生共 享同样的世界所以也是文化的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各个国家的节日或生活仪式里都涉及到鬼的 角色,如:葬礼文化,中国的清明节、鬼节;西方的魔鬼节及宗教节日等。文学作品也不例 外,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里都可以找到与鬼有关的角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思想,经过了生活思考制作出来的结果,而这往往离不开作者所接收的 文化影响。通过作者制作出来有关鬼的作品,社会的人们更加肯定了鬼的观念,形成了形象多 样化的鬼。    笔者研究中西鬼的异同之前,参考了社会对鬼的看法。中西文化中对鬼的看法不太一样: 中国人认为鬼有善良的,也有凶恶的。善良的鬼不会妨碍我们的生活,所以不需要除掉它,但 凶恶的鬼应该通过念道经及帖道纸可以不让鬼打扰我们生活;西方人认为所有的鬼都是凶恶 的,用十字架或葱可以驱走它。笔者发现社会文化影响了作家在文学中写鬼的形象、特征、故 事等内容。《山海经》和《搜神记》里收集了中国人早期对鬼神与妖怪的形象幻想,可是人们 对鬼的概念受到了清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国文学里,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大 众最认识的鬼故事;而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是西方最有名及最典型的吸血鬼的故事。 西方后来的吸血故事,如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的《历史学家》、史蒂芬 妮·梅爾(Stephenie Meyer)的《暮光之城》等故事都出现在《德古拉》的基础上。查尔 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圣诞颂歌》里讲述了西方对鬼魂的定义。虽然它对西方人 的影响不如《德古拉》大,但这部小说也是属于西方文学界里最经常改编的作品之一。 内容 一、文学是社会文化的表现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表达作者思 想感情的一种工具。每个文学组作都包含了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经验或接受的文化,而文化却包 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生活的种种习惯和概念。            据英国作家伊丽莎白(Elizabeth Kantor)博士,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受到了社会 文化、习俗或当时的潮流的影响。文学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书面记录。伊丽莎白博士也举 出,在西方,人们行为的标准是根据莎士比亚或简·奥斯丁文学里的人物行为而定出来的;而 东方却以庄子或列子著作为标准。             文学创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因而文学创作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的不 同。文学创造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蓄与他内心的精神现象,存于作家记忆中的 表象材料,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 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或信心。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就以这些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并 通过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童庆炳,2004:181)。 可以说,文学作品除了可以 表现出作家内心的精神活动,也可以看到作家所接受的社会文化。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51          《德古拉》和《圣诞颂歌》作为 19 世最流行的文学著作,表现出西方的一种文化。《德 古拉》的作家用多年的时间,研究了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地区)的文化、社会习俗与社会 对吸血鬼观念。这使他后来创造出来的的吸血鬼形象与当时的社会概念是相似的;《圣诞颂 歌》里表现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就是狄根斯通过多年的社会研究才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的 《聊斋志异》虽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 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周先慎, 2003:181)    二、作家与文学创作            文学反映了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在文学的整个活动中,它涉及到作者表现活动 ,即作者 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虽然如此,文学反映的 社会生活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而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家内心的实际感受。作品显现出 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其短处于艺术描写并不能达到一丝不改的,原原本本 的再现现实;但也由于这一差异,艺术描写就充分显示出文学的独特长处,可以超越事物的本 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童庆炳,2004:29‐30)            法国作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在《文学与存在主义》里写了作家与他的创作 活动的两篇文章:第一、《什么是写?》里提到人因为遇到不幸的事情或感到压力的时候,就 会“锁”进别人进不去的世界,然后进行写作;第二、《为什么写?》里提到人通过写作,就 可以找到他生活的理由,而它写的题材一定是他所有的知识,而不是别人的。萨特在这本著作 里提到了作者为了读者而写作。作者写作的时候常写出他的看法,这是他从社会、家庭、私人 生活、宗教信仰、积累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受的影响,然后经过了思考才成为了读者欣赏的作 品,而这种作品不一定都得到读者的认可,因为作者和读者的看法不一定相同。            作者创造出作品除了受到社会文化和习俗、作家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也受到了其它 著作的影响,包括它的人物形象、内容或该作家的思想。其三、作者在创造作品时也受到了作 家或其他作家对创造结果的期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一切投射到人物身上,因此读者 也就可以从人物形象身上不同程度地看到作家的某些方面。(胡山林, 2008:59)            笔者阅读了《德古拉》、《圣诞颂歌》和《聊斋志异》以后,发现它们都涉及到同样的人 物形象——就是鬼的形象。笔者发现这些形象随着西方和中国社会对鬼概念不同形成了文学里 的鬼形象不同。作家创作的鬼形象与他们生活中所接受的其它著作、接触的人物及对社会的期 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蒲松龄与《聊斋志异》鬼形象的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他生活于明末 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污 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 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时候受到了以下几个影响: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时代书香却功名不显得家庭。父亲蒲槃虽然弃儒经商,但广泛读经史, 学问渊博,在思想上和文化教养上都对蒲松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蒲松龄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 影响,有着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曾写过《循良政要》的文章。他自幼聪慧好学,19 岁时连 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在当地很有名。他希望能通过科举 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可是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他对科 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感到 内心痛恨。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 15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制度,成为《聊斋志奇》的重要内容。如《叶生》和《司文郎》是讲了一位学者深受到科举的 残酷。当叶生死后成为鬼,他还是认为他是书生,还是想参加科举。 蒲松龄生活非很穷,每天靠粥连续生活。他的父亲分家产时,也表示不公平的做法,长期 生活贫苦,使他与贫苦农民有着大体相近的生活遭遇,使他接近下层,了解和熟悉劳动人民的 生活与思想感情,对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有着深切的感情受。 31 岁时,应好朋友孙蕙的邀请南游去做幕宾(今天的私人秘书),并熟悉官府的种种黑 暗内幕和政治腐败,因此《聊斋志异》反映政治黑暗的内容是直接从他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从 《画皮》里的女鬼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就是外表上很美,但里面却是虚伪、腐烂,存 者凶恶的性格。 孙蕙也非常喜欢去妓院,这使蒲松龄有机会接触思想开放,但又富于才情的歌妓舞女们。 蒲松龄对妓女不幸遭遇和悲惨屈辱的生活经历表示深切的同情,使他觉得与妓女们情趣相投, 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这些生活体验,都融入他的《聊斋志异》去,创造出形形色色的鲜明生 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优美动人的花妖狐魅的妇女形象。 蒲松龄自幼爱好民间传说,喜欢搜集神鬼的怪异故事。他对天马行空,如:《列子》、 《庄子》、《李太白集》、《游侠列传》留下深的印象。他从天马行空和民间传说知道了很多 神鬼故事。同时民间宗教也使他对鬼神进行思考,然后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爱憎改请写出充满 花妖狐魅的《聊斋志异》故事。蒲松龄鬼的形象也是受到道教的影响因为《列子》和《庄子》 都是道教书,所以《聊斋志异》里面的鬼是从道教思想来写,如:聂小倩是好鬼,不必被除掉 因为在道教好鬼不必被除掉。 蒲松龄的爱情不幸。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使他没有自由选择对象的余地,使他生活 不愉快,时常梦幻出理想的情人。这个体验熔铸进《聊斋志异》,表达出作家的婚姻的理想和 对现实爱情的失望。完美的爱情是不现实的,只能在梦界才能实现,而且梦与现实是有关的。 《聶小倩》提到了女鬼能自愿地与人类结婚。这表示了作者和社会对爱情的期望。 四、 布拉姆•斯托克与《德古拉》鬼形象的创作   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出生于  1847 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如:  《水晶杯》、《命运 的枷锁》等  但他的代表作却是 1897 年创作出来的《德古拉》。《德古拉》作为典型的吸血鬼 故事轰动了全世界,为以后出现的吸血鬼和西方鬼故事或电影打下了基础,更加巩固了社会对 鬼的一些概念,如:鬼是可怕的,避鬼的方法只能用葱或十字。从而斯托克成为了西方吸血鬼 文化的开山鼻祖。                     布拉姆∙斯托克在创作《德古拉》的时候受到了以下几个影响:           斯托克本来就想当作家,可是父亲反对他的梦想,给他安排公务员的计划。斯托克只能屈 从父亲的期望,成为都柏林城的一名公务员。正在写时候他对幻想、恐怖故事较有兴趣,尤其 是鬼故事。1878 年,著名演员和伦敦莱森戏院(The  Lycium)亨利·欧文为斯托克提供了一份 在剧院作演员经理人的工作。斯托克立即辞去公务员工作,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从此他经常 接触到戏剧、演员、剧本制作等,磨炼了他对艺术界的认识,为《德古拉》具备了工作。    《德古拉》这篇小说的题材也是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经过他的研究,他发现吸血鬼是 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的鬼传说之一。罗马尼亚是吸血鬼传说圣地。当斯托克研究罗马尼亚文化的 时候发现了罗马尼亚有个名叫弗拉德三世的民族英雄,但也是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地区)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53 社会也流传的著名传说。弗拉德三世 1431 年 12 月出生于罗马尼亚。他的称号是德古拉,意思 是龙的孩子。11 岁时德古拉和他的弟弟被送去土耳其学战争术。长大的时候,他非常喜欢杀 人。他用很残忍的方法杀人,即用剑从臀部刺到脖子,使人们产生了可怕的感觉,因此人们把 他当成了“杀人狂”、“爱血狂”的人物。斯托克觉得“弗拉德三世”这个名称非常适合他打 算写的恐怖人物。斯托克后来把这个信息合并为《德古拉》故事的主题,即有关非常凶恶、残 暴、喜欢杀人的吸血鬼故事。它为了保持青春吸人们的血;而“德古拉”的名称是采取拉德三 世的称号。             欧文的形象对斯托克创作出的德古拉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文在演剧里是以演坏人 (反面人物)为擅长。斯托克非常欣赏欧文的才华,认为他演得很不错。当斯托克创作《德古 拉》的时候,他觉得欧文非常适合演德古拉,因为德古拉也是非常凶恶的人物形象,这适合欧 文擅长演的人物类型,因此斯托克创造出的德古拉形象更加接近于欧文的形象,既瘦小的脸 蛋、尖挺的鼻子和暴躁的性格。              爱尔兰的人民多数信仰天主教。斯托克在这样环境里长大,接受了天主教思想。他研究 的特兰西瓦尼亚的社会也信仰天主教。14 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是中世纪东侵的欧洲十字军 同盟国之一。这是斯托克制作的故事离不开天主教思想。 天主教的观念里,天使是上帝的使者,上帝给天使给予善和恶的知识,可是堕天使想霸占 权利,成为世界的主宰。他聚集了门徒,打算攻打上帝,产生了天使之间的天战。堕天使失败 了,被赶出天国,降到阴间(地狱)。在《马太福音》第  12 章写天主教信徒相信这句话是对 堕天使说的。从此,天主教信徒相信世界上有天使和魔鬼,所谓的魔鬼肯定是坏的,没有善良 的魔鬼。魔鬼应该被除掉,因为它是害人者。《路加福音》16 章:19-31 节提到了财主和拉萨 路的故事。这个故事明确地告诉天主教信徒天国与地狱的存在。天国与地狱之间有深渊限定, 以致两个地方的人不能互相交流(第 26 节)。天国可以享福,而地狱只能受难的。这个故事 肯定了鬼只是坏的。后来斯托克写出的《德古拉》里表现出很浓厚的天主教文化,如:为了除 掉得古拉一定要具备圣餐和十字架;我们可能被魔鬼占领,但是只要相信一定要有活路等天主 教思想。 斯托克对哲学、神学和科学非常有兴趣。他认为科学是逻辑的,而世界上的传说、迷信 不可信任,因为它们不能用科学来证明。《德古拉》里的亚伯拉罕·凡赫辛 是代表科学,而德 古拉代表了迷信。斯托克写出《德古拉》的意蕴就是科学可以打败迷信传说。可是虽然如此, 笔者认为《德古拉》也表现出斯托克对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矛盾看法。             斯托克创作《德古拉》之前,受到了《吸血鬼》和《女吸血鬼卡蜜拉》的影响。吸血鬼喜 欢吸人血的特征成为了德古拉的特征;而卡蜜拉的特征也成为了德古拉的特征。卡蜜拉用白 白、长长的牙吸人类的血,为了容易吸别人的血,她可以变成猫。卡蜜拉吸血的方法和本领后 来也成为了德古拉的吸血方法和本领。              五、 查尔斯•狄更斯与《圣诞颂歌》鬼形象的创作 查尔斯·狄更斯 1812 年 2 月 7 日在英国出生。他是个英国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短篇和 长篇小说。他写的作品都被拍成电影,如《雾都孤儿》和《圣诞颂歌》。 1843 年 12 月狄根斯用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圣诞颂歌》。它是狄更斯引起最大反向 的著名小说,深受了世界人士的喜爱,成为了西方最经常改编的作品之一。如同布拉姆∙斯托 克,《圣诞颂歌》的创作也受到了以下几个影响:  15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狄根斯的早年家境小康,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父母因为喜欢大宴 宾客,金钱的出入没有管理好,因此狄根斯 12 岁时,父亲因为债务累累,被送进监狱,从此 一家人随着父亲搬进了监牢居住,狄根斯也因此被送进伦敦一家鞋油场每天工作 10 个小时。 狄根斯从那时就饱尝了人间艰苦、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根斯在他的生活中非常同情劳 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这导致狄根斯后来的作品都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圣诞颂歌》里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的同情和关注。《圣诞颂歌》里 提到的鬼是马理鬼,是埃比尼泽·斯克罗吉(Scrooge)死去的好朋友。马理鬼生活时是一位 有钱的人,可是他不愿意帮助别人,因此死后的生活就很难受。马理鬼回到世界警告斯克罗吉 不要吝啬,要帮助别人。狄根斯通过这个马理鬼要告诉读者人应该互相帮助,表现出了他对底 层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            1843 年 10 月狄根斯正处于事业顶峰时期,但时刻却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那时他的新书 销售量不好,他的妻子凯特不久也要生第五个孩子,需要大笔钱。他为经济问题常常无法入 睡,后来每天晚上在伦敦散步,借此来产生创作的灵感。有一天,他通过了伦敦富裕的街区, 然后倒了伦敦贫困街区,从豪华建筑物走到垃圾成堆的地方。作家面前出现了一片破败凋零的 景象,妓女、扒手和乞丐在街上随处可见。他贫困的童年生活又重现在眼前,令人不寒而粟。 此刻他突然得到了故事灵感,打算给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苦难和追求的人写出一个圣诞 故事。    (一)  社会背景             狄根斯所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 19 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当时资产阶级常 常对工人、下层劳动人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生活地非常辛苦,妇女和儿童也常常 受到欺负,成为资产阶级的讨饭工具。人们把金钱当作阶级之间的界限,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 诚的感情,连圣诞节的庆祝都要侧重于金钱的多少。圣诞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狄根斯觉 得这样的社会不健康,因此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 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 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圣诞颂歌》展示的情节、故事内容也表现出狄 根斯对社会的上层社会的愤怒和下层社会的同情,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 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并宣扬了“仁爱”是阶级矛盾的调和方法。马理鬼回到世界时候也是算 帮助下层社会人们因为他警告朋友斯克罗吉钱不是所有的,关爱其他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 必需要帮下层社会人民,这样死后才不受难。    (二) 父亲的影响               《圣诞颂歌》里的主要男主角是个富有但自私、冷漠无情的吝啬鬼埃比尼泽·斯克罗 吉 。斯克罗吉代表了上层社会。通过他的性格可以出当时上层社会及资产阶级的残酷和贪婪。 狄根斯把斯克罗吉齐的形象描述为他父亲,成为了他父亲的写照。狄更斯的父亲是一个吝啬、 爱生气的人。他因为不能还债务而进监牢,让童年的狄更斯在工厂工作。可是当父亲从监牢出 来时,他也是逼小狄根斯工作,自己什么都不做,使狄更斯的精神受到伤害。他恨父亲但也爱 父亲,这种矛盾感情明显地表露在《圣诞颂歌》。斯克罗吉的雇员鲍勃(Bob)虽然受到斯克 罗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非常很他,但心底还是存在对斯克罗吉的爱和怜悯。斯克罗吉的故事 结局,也表示了狄根斯对父亲的期望,他希望父亲可以改变,变成热情、受家人和其它人的尊 敬和爱戴。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55 (三) 宗教的影响  狄更斯是英国人。英国人大部分人的信仰是聖公宗,是天主教的分类之一。有关死人和活 人的事,天主教相信活人与死人是共存在世界上,但它们俩不能连在一起。好人死后就去天 堂,坏人死后就去地狱,不太坏也不太好的死人是通过炼狱。灵薄狱状态是要等最后的审判状 态,即等耶稣第二次来审判世界。每个人将要通过最后审判来确定他去天堂还是地域。《新约 圣经》里的《使徒行传》第 2 章:27 节写:“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 者见朽坏“这句字是希腊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复制的,阴间是指古希腊的哈底斯或 中间状态。阴间在古希腊信仰是塔耳塔罗斯。《路加福音》第 8 章:31 节写:“鬼就央求耶 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这个无底坑里是阴间或古希腊的塔耳塔罗斯。炼狱像地狱的 地方可是不是永远的,只清洗死人的非罪。炼狱也有时候派灵魂到人生世界警告人生要选择转 向上帝。这样的办法只需要很少时间,警告后就回来炼狱。狄根斯的信仰在《圣诞颂歌》里可 以体会到,就在马里鬼魂回到世界警告史古基的情节里。马理鬼来到人生世界的目的就是警告 他的好朋友斯克罗吉要好好利用时间做好事。马里鬼对斯克罗吉说: “……那些在世时不帮助他人的人,其灵魂死后都要在这个世界 上永远休止 地游荡。我们不得不戴着我们活着时为自己制造的锁链。埃比尼泽.斯克罗吉, 你认出我的锁链了吗?它和你戴的锁链很相似!”...“我帮不上你太大的忙,埃比尼 泽!我不能停下来,我不能在一个地方就留。我已经死了七年了,在这七年中, 我一直借着风的翅膀飘着!没有安宁,死了也不得休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从来 没有行 善积德!...听我说,埃比尼泽!我今晚来这儿是要警告你,你还有机会拯 救你自己避免重蹈我的覆辙。 《圣诞颂歌》第一回,19 页 (四) 《圣诞颂歌》里的鬼形象和特征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圣诞颂歌》里提到了三种鬼:    “圣诞过去之鬼”(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圣诞现在 之鬼”(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圣诞未来的鬼”(the Ghost of Yet to Come ) 。鬼的形象非 常可怕,他可以把下巴骨脱下带上,脚被铁链绑着,可以控制事物和人。这种形象和特征是他 除了受到英国民间传说也受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民间童话。1842 年狄根斯和妻子去过宾夕 法尼亚州的时候,听到了很多神秘的童话故事和儿童故事,狄根斯接触了后,给他写作之灵, 写出《圣诞颂歌》。 (五) 其它作品的影响  狄更斯也有一个好朋友叫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写 了《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译拊掌录》的小说。小说提到欢乐和热闹的圣诞庆祝。 小说内容使狄根斯与当时社会联系,发现当时圣诞节庆祝已经失去了原本意义,他觉得圣诞节 应该是一个热闹的家庭庆祝,不是一个没有意思、只侧重于金钱数量大小的宴会。狄根斯把他 对圣诞节的想法写进了《圣诞颂歌》,通过三种鬼警告大家,圣诞节与金钱没有很大关系:圣 诞过去之鬼让大家知道孤单寂寞的穷人也可以开心地过圣诞节;圣诞现在之鬼让大家知道一个 拿着可怜薪水的小职员,没有圣诞礼物,没有火鸡,可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圣诞未来 之鬼让大家看到一个富有的老人病卧在床,连圣诞节也没有亲人朋友来看望的孤苦景象。 156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六、中西鬼的异同            前面两章提到文学是社会文化表现,作者作为文学构成的因素,在创作作品时受到了他 的生活经历、民族文化、其它文学作品、社会概念或作家思想和期望等等影响。据笔者研究, 由于中西文化不同,作家对某事物的构思也不一样,产生的作品也包含了不同文化思想。蒲松 龄创作出《聊斋志奇》和狄根斯创作出《圣诞颂歌》以神鬼怪异为主要内容,但他们的目的并 不是在张扬神道,而是一部充满现实生活血肉的抒发孤愤之作。从鬼形象角度来看,笔者发现 这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鬼形象的异同更加表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德古拉》与《圣诞松歌》 的创作目的不同,可从鬼形象来看,德古拉的特性就是西方人对鬼的普遍概念,它是西方人认 同的“鬼怪”;而《圣诞颂歌》所提到的三灵也是西方人对灵魂的普遍概念。这些作品的鬼形 象和特征虽然是受到当时民间传说和宗教的影响,但作品一出现后更加巩固了现代人对鬼形象 和特征的看法。据笔者的调查,文化成为文学的题材之一,但通过文学也能创造出新文化或巩 固原有的文化。                      笔者针对鬼的形象和特征,以《聊斋志异》里的《聂小倩》、《画皮》、《陆判》与《德 古拉》和《圣诞颂歌》为分析对象,分析出中西鬼的异同。以下就是笔者的分析:    1. 中西鬼的相同点           通过笔者分析,中西鬼的相同点表示在活动时间和与人类沟通的方法。文学里表示它们多 数晚上活动。如宁采臣有事外出,晚上住在寺庙里,由于新环境,他深夜还不能入眠,就在这 时聂小倩出现了在他面前打算打扰他。因为目的达不到,聂小倩第二天晚上再想办法打扰他。 当宁采臣救了她,她白天也可以出现了。《聂小倩》里提到的妖怪也是晚上活动,晚上做一些 坏事,喝人血。《陆判》故事里也表示了陆判经常晚上找朱尔旦喝酒、聊天;朱尔旦死后也都 是晚上找他妻和儿子。西方的鬼和灵魂也是晚上出来活动。如德古拉每次晚上出去找血喝;马 理鬼是在黑暗的晚上来到斯克罗吉的房间。可见中西鬼都在晚上活动,可是不同的是中国鬼一 旦被人类救出,白天也可以活动了。             中西鬼多数用梦与活人沟通。当朱尔旦被冤枉杀吴小姐时,陆判派死去的吴小姐来到她父 母的梦告诉他们朱尔旦不是杀她的凶手。过去的圣诞灵、现在的圣诞灵和未来的圣诞灵来到期 克罗吉的梦中与他沟通。每次鬼与期克罗吉告别后,期克罗吉就像做一个梦似的:    “……但幽灵比他要强壮,它把手挣脱开。这时期克罗吉看到 奇怪的事情在幽灵的身发生了。它变得越来越小,突然变成了 ——一根床柱子。” (《圣但颂歌》第 4 回,第 79 页)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57 2.中西鬼的不同点 中国 西方 (1)鬼的种类: 中国人的想象力丰富,造成多样 化的鬼神种类,如:神仙、怪、 妖精和鬼。 (1)鬼的种类: 堂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 把鬼只分成两类:魔鬼 (妖精、鬼、怪)和正练 狱中的灵魂。 (2) 鬼的性格、对生活的要求与穿的 服装 • 鬼有好有坏,外形有漂亮的,也有 可怕的。 • 鬼与人希望有着平静的生活。他可 以结婚、生子。鬼可以再生为人, 也可以追求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当 神仙。 • 他们穿的服装各式各样。 (2) 鬼的性格、对生活的要 求与穿的服装 • 鬼都是坏的,形象都很可怕。正练狱中的灵 魂有好有坏,但外形都是可怕的。 • 鬼除了害人,增加门徒外,已经没什么生活 了。练狱中的灵魂也只等着最后审判,再也 不 可能有什么对生活的要 求。 • 鬼的服装是他们的葬礼服。 (3) 被除掉的必要性及除掉方法: 好鬼可以帮助人类,不被除掉;而害人的 坏鬼,一定要被除掉,人类用道法除掉 它。 (3) 被除掉的必要性及除掉方法: 除练狱中的灵魂,所有的 鬼都应被除掉,除掉的方 法是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 方法。     以下就是笔者进一步的分析:    (1)鬼的种类产生于人的想象力            据西方作家沃纳 (E.T.C Werner),中国神话故事之所以丰富精彩,是因为中国人的想象 力丰富。从古至今,中国人寻找了很多办法来解释每天所发生的情况,有的可以用科学解释, 不能用科学解释的就把他神化。这就是民间宗教的形成方法。民间神话故事和文学著作就可以 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中国神话故事五花八门产生了志怪故事,包括人以外的神秘故事。中国人 认为除了活人的世界还有其它的世界阴间,这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中国社会没有禁锢人们对 鬼神的思想,人们可以根据生活上所遇到的事物更加神化。            从《聊斋志异》,我们会看到蒲松龄对鬼神的想象力,如《画皮》、《陆判》和《聂小 倩》的故事都是在西方不可有的。鬼、妖、神仙和怪是《聊斋》里常常出现的主体。鬼是死亡 后所留下的的灵体;妖精是动植物或天然物质通过吸收日月光华而形成的,它拥有神秘的力 量;神仙是有超人的能力的、能够预测和预言的人;而怪是平常生活中几乎没见过的物或跟同 类的物有差别。蒲松龄在《画皮》的想象力,造成一个会换皮的凶恶女妖,她用美丽的人皮覆 盖她的妖脸和凶恶心肠。  “……只见房内有个青面獠牙的魔鬼,正将一张人皮铺在床上,手拿彩笔细细地描绘。” (《聊斋志异》,画皮片,Canfonian PTE LTD,第 60 页 )            后来人皮杀了王生后,就逃走,变成一个老太婆。经道士用利剑一击,才编成恶鬼。道士 告诉别人,她是个鬼妖。而《聂小倩》里写了鬼魂的故事,聂小倩已经死了,死了以后当鬼 魂,被妖怪胁迫,成为奴役。  158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到了半夜,女子又来了,对宁采臣说:“我见到的人多了,没有一个像你一样刚直的。你 一定非常圣贤,我不敢欺骗你。我叫小倩,姓聂,十八岁时死了,埋在兰若寺旁边,就 被妖怪胁迫了,充当奴役,地位低贱;在人面前装笑,实在不是我的本意。今天寺里没 有能杀的人,恐怕那怪物会派夜叉来。” (《聊斋志异》,聂小倩片)               《聊斋》里的陆判是个死人的判官,属于一种神仙。他可以换人心和脸,也有预测的能 力。他告诉朱尔旦他快要死了。蒲松龄对鬼的想象力在西方是不可能有的。            西方的想象力受到教堂的禁锢。天主教规定,如果作家想写鬼的故事,只能以娱乐为主。 以前梵谛冈控制所有生活方面,可是几个罗马教皇喜欢娱乐,他们使娱乐的规矩比其他方面放 宽。17 世纪英文作家霍勒斯·渥波尔(Horrace Walpole)写出《奥特兰托堡》(The Castle of Ortranto)以恐怖为娱乐的哥特式恐怖主题小说。虽然从此西方对鬼的写作比较自由,但它们 的想象还是据教堂而定。据圣经,世界上只有人间、天堂和地狱。天主教相信除了以上还有炼 狱室,里面都是正炼狱的灵魂。这样他们把鬼只分为坏鬼。世界上的鬼都是坏的,都是堕落天 使的门徒。西方人认为的怪也是坏鬼的一类,只有灵魂才是好的。炼狱中的鬼有时能来到世界 上,这是上帝派来为警告活人的。《圣诞松歌》里表示灵魂通来到期克罗吉的梦,警告他的性 格和为人的态度,避免他像它同犯错误,一直接着风的翅膀飘着,它希望期克罗吉可以悔改。    “...那些在世时不帮助他人的人,其灵魂死后都要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休止地游荡...” ( 《圣诞颂歌》第一回,第 15 页)         《德古拉》是属于坏鬼的一类。它伤害人。故事里的强纳森·哈克要去德古拉城堡时,附 近村的村民都为他祷告,也给了他十字架为了保护他。后来当他被德古拉囚禁时,发现了德古 拉不是人物,因它能在墙上爬行。 笔者同意作者的想象力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鬼神种类,但除此之外民间的传说和宗教也造成 了一定的影响。 (2)鬼的外形           中国鬼有好有坏,外形有的漂亮的,也有的可怕的。它们的性格也有好有坏。从《画皮》 和《聂小倩》很明确地说出这一点。人皮姑娘长得很漂亮,但心里很凶恶,她杀了收留她的王 生。  “……她撞破卧室的门,闯了进去,到床上撕开王生的胸膛,抓起他的心肝就走。” (《聊斋志异》,画皮片)          王生的妻子见了王生已经死了,不禁吓呆了。蒲松龄通过《画皮》里道士说的话提醒了读 者:“人不要只看皮上的美丽,因为美丽的皮可隐藏里面的恶魔”    《聂小倩》里除了好鬼和坏鬼。聂小倩是好的鬼魂,长得非常美。当她与宁采巨结婚的那 天,大家都被她的长相吓呆了。“小倩穿着华丽的衣服,大大方方地出来见客。满屋子的人都 看呆了,不仅没有人怀疑她是鬼,反而以为她是仙女。” 聂小倩本来的个性好,但她死后被妖 怪逼作坏事,给妖怪杀人的机会。宁生救了她后,把她带回家。宁母见她温和可爱、态度诚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59 恳、懂得礼貌,日子久了就觉得她是自己女儿一样,忘了她是鬼。聂小倩被宁生救走使妖怪不 服气,它就想取走他们的生命。看到妖怪的第一次,宁生所有害怕。“大约一更十分,窗外有 人影若隐若视,过了一会儿人影走到窗前往里窥视,目光闪烁。宁采巨很害怕。”宁采巨第二 次看到妖怪时,更具体地观察它的形象:“目光如电,血盆大口,张牙舞爪的。”           西方鬼不如中国复杂,它只有“让人觉得可怕”的形象,除了炼狱里的灵魂,所有鬼的 性格也是坏的。《德古拉》和《圣诞松歌》表明了这一点。如在《德古拉》里写着:“……我 后还能看他充满血的肿脸和能把人带到的地狱的恶笑。” 而在《圣诞颂歌》写着:“马理鬼长 得似死人的苍白。”   (3)中西鬼对生活的要求。 中国鬼大多数像人类一样,希望能过着平静的生活。人皮是因为发现王生不守信用,要把 她赶走,使她不能再过平静的生活,才杀死王生。道士提到了这一点:“其实这个东西也挺可 怜的,好不容易才找到替身,我不忍心伤害她的生命。” 道士给王生一把拂尘,让他挂在卧室 的门上,赶走人皮。人皮一见到拂尘果然不敢上前,咬牙切齿地离开。 中国鬼可以与活人结婚、生子,也可以常常与活人沟通、喝酒,成为朋友。它们与活人没 有两样。聂小倩、陆判和朱尔旦就是例子。聂小倩在宁采巨家当丫鬟,帮宁母做饭、操持家 务,后来她与宁生结为夫妻,生了两个儿子。陆判的故事也表明了鬼的生活和活人没有什么区 别。陆判常常与朱尔旦喝酒、聊天、改文章,也和尊重跟朱尔旦的友情。当朱尔旦要死了,陆 判告诉他,生死一样,何必为生乐为死悲伤呢。朱尔旦死后当鬼,也告诉他妻子此意思。 “……朱说:“我确实是鬼,可与生时一样。想你们孤儿寡母,真是恋恋不舍。” (《聊斋 志异》,陆判片,Canfonian PTE LTD,第 300 页 ) 这些就是西方鬼没有的特征。在西方,人死后就分到天国、地狱或炼狱,鬼是不能当人的 也会永远当鬼。西方鬼的生活不像活人,它没有吃东西,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德古拉就是这 样,它不吃食物,只有吸血。虽然它可以与活人交流,但带给人的是恐怖的感觉,不像中国的 鬼可以亲切地交谈。 西方人对德古拉的看法就是一种诅咒,只能害人。    “……如果一个人接受这样诅咒,永远不死,生活那么多年,还加受害者,因为谁当吸血鬼死的, 将会当吸血鬼与找新受害者。……”(《德古拉》,第 300-301 页) (4)中西鬼的服装            中西鬼也用不同衣服习惯出现。西方鬼用葬礼衣,如:德古拉用他的塔克西多也因为西方 男人葬礼时是穿塔克西多或马理鬼,这与他死后成为鬼时是一样的。《德古拉》里的哈克见到 德古拉时,解释了德古拉的服装:    “他用黑色的衣服,从上面到下面都是黑,没有别的颜色”(《德古拉》,第 34 页)            16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49-161          中国鬼出现时穿的衣服是日常生活衣服,使人分不出它是鬼还是人,如聂小倩嫁给宁生时 也打扮和穿红色的婚礼服,像活人一样。  (5)中西鬼被除掉的必要性及除掉方法。 孔子有说:“务民之以,敬鬼神而远之,可谓仁矣。”是说人应该尊重鬼,但不要离得太 近。中国好鬼一般帮助人类,所以不必被除掉;而害人的鬼就必须被除掉,而一般用道法除掉 它。《画皮》里的道士用一把剑和葫芦来对付鬼;《聂小倩》里的燕生用剑和宝箱对付鬼,可 是一般人用符或其它与宗教有关的东西。            由于西方认为所有的鬼都坏的,所以必须都除掉。除掉的方法一般用葱或宗教的东西和活 动,如十字架、圣餐和祷告。《德古拉》里的伯拉罕·凡赫辛为了救露西准备了葱。他把葱洒 满了房间,给露西戴上葱作的花圈。后来露西死为德古拉,露西要攻击凡赫辛时,凡赫辛就用 了十字架保护自己。    “……露西响凡赫辛跳起来,可是他赶快用他的金色的小十字。露西 退 后,突然她的脸看起来很生气了。……”(《德古拉》第 300 页) 后来凡赫辛为了除掉吸血鬼,用十字架刺了它的心,然后把它割掉。            灵魂在西方文化里是在炼狱的鬼,它们能来到人世,因为有着劝告活人的使命。当责任已 尽,就自然离开人世。  结论 中国和西方人对鬼的形象和特征理解不一同,这是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理解到的。鬼文学 作品的题材来自民间传说,笔者把它与自己的理解合并为文学作品。读者读作品的时候往往可 以看出作者的思想以及社会的思想。每个国家有不同的鬼形象,这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产生 的。不同的宗教、社会背景可以造成了不同的鬼概念。中国鬼和西方鬼的相同点就是它们的活 动时间和用梦境与人沟通的方法; 而中国鬼和西方鬼的不同点表示在它们的种类、形象、性 格、对生活的要求、服装、被除掉的必要性和除掉的方法。从故事意义角度来看,中国鬼故事 里包含了道德意义和作家期望,而西方故事里虽然也包含了作家的期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鬼故 事都包含了道德意义。 参考文献 陈悙、孙景尧和谢天振 ·(2010).比较文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狄更斯·(1997).圣诞颂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胡山林·(2008).文学欣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年 黄霖、袁世硕和孙静·(1999). 聊斋志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 (Cendrawaty Tjong; dkk) 161 金素芳和徐国普.(2009).聊斋志异[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蒲松龄.(1999).聊斋志异/(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蒲松龄.(2004).聊斋志异[M] ·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童庆炳.(2004).文学理论教程[M] ·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先慎.(2003).明清小说[M] ·北京大学出版社    Brandon, Aprill. (2009, November). “The Evolution of the Vampire”. ProQuest. 19 November 2009. diakses 1 December 2009 dari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1904575811&sid=8&Fmt=3&clientId=68814&RQT=3 09&VName=PQD Dickens, Charles. (2008). A Christmas Carol. New York: Signet Classics Kantor, Elizabeth. (2007, June). The Abandonment of Classic Western Literature. Policy Express. Lim, Jonathan.(2005). Between Gods and Ghosts. Singapore: Times Editions-Marshall Cavendish Low,C.C & Associates. (1990). 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 (vol.1). Singapore: Canfonian PTE LTD Sommerville, J.P. (n.d). “Ghosts, Fairies and Omen”.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Wiscousin – Madison Online. diakses 21 Juni 2010 dari http://history.wisc.edu/sommerville/367/367-102.htm Stoker, Bram. (2008). Dracula. New York: Signet Classics Stoker, Bram. (2009). Dracula. Jakarta: PT Gramedia Pustaka Utama Vassalo, Philip.(n.d). “Jean-Paul Sartre’s Existentialism and Human Emotion and Literature and Existentialism”. Identity Theory. diakses 29 Januari 2010 dari http://www.identitytheory.com/insight/vassallo2.html Zeitlin, Judith.(1993). Historian of The Strange: Pu Songling and Chinese Classical Tal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eitlin, Judith.(2008, Feb.). “Haunted: female ghosts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Radio86-All About China. diases 1 Desember 2009 dari http://www.radio86.co.uk/explore- learn/culture/5139/haunted-female-ghosts-in-the-chinese-literary-tradition “Chinese Ghost Culture.” diakses 1 Desember 2009 dari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en_chinaway/200403/17/content_46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