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6_Yenny_setting 16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中西妇女形象的异同——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调查对象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WOMEN’S IMAGES IN LIANG SANBO YU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NOVEL Yenny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inus University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yenny_yzp@gmail.com 内容提要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方和西方著名的两部经典爱情小说,深受中西读者 一代又一代的喜爱。前一部与《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后 一部出自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这两部小说除了表现出中西文 化不同的概念,在女性形象、社会背景等方面上也显示出中西的不同文化。笔者通过收集有关的资料, 通过这两部小说描述了中西妇女在教育、婚姻、爱情、性格、妇女地位方面的性形象的异同。调查结果 表示:中西妇女在爱情观和性格方面是相同的,而他们的教育观念、婚姻观念及社会地位却不相同。    关键词:  妇女、形象、中方、西方、《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ABSTRACT Sanpek Engtay and Romeo Juliet are the two famous classic love novels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y are liked by many gene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readers. Both novels describe the image of women at each decade. Engtay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women at feudalism era while Juliet represents it Renainsance era.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did research at education, marriage, love, women's personality, and women's position at each decade. Library research was done in this study with the purpose of letting people know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women's images between those two decad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both writings,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when describing love, mindset, and women's personality. The differences are about education, marriage, and women's position at feudalism and Renainsance decades. Keywords: women, image, Eastern, Western, San Pek Eng Tay, Romeo and Juliet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 (Yenny) 163   前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文学史上的两大文学巨著,都是感人至 深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而《梁山伯与祝英 台》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传说之一,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民间的传说,所以作 者不明显。但张恨水先生把这篇传说重新写过。这篇论文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说就是张 恨水重新写过的小说。 这两个故事都描述了一对情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剧中的主人公为了真爱不顾一切,反对 了父母的意见,触犯了传统习俗,但到最后又不约而同地为了爱情而舍弃年轻的生命。笔者发 现虽然两部小说的内容相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故事中的女形象表现出不同。祝英 台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而朱丽叶却代表了西方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两个不同 点激发了笔者更深一步研究,增加了读者们的知识。 内容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最有名的四大传说之一,也是惟一在世界上影响甚大的中国民 间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故事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梁山伯与祝英 台》没有固定的作者,它是民间一代传一代。故事可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 的,后经不断修改、加工而形成的。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在丰富 的艺术形式下,在内容上体现出完美人性的赞赏,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古典 戏曲,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喜爱 。这个故事描述了 1600 多年以前的东晋末年,即士族与平民 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它不仅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表示了中国人 民的理想观念。 故事就是这样描写的: 好动活泼的女孩祝英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一天她要求父母让她到杭州求学。 父母本来很反对,但因为英台不断地坚持她的立场,父母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她女扮男装到 学校去上课。在前往学校的途中,英台遇到了新同学梁山伯,英台对清秀斯文又富正义感的梁 山伯一见钟情,两人结伴同行。英台与山伯在学校认真辛勤的读书,下课后也经常一起出游。 每日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对英台而言,这是段最甜蜜的时光,而她对山伯的心意 也越来越坚定。三年后,英台家里忽然来了信要她立刻返家,挂念家里的英台在回家之前,对 山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纯朴的山伯却没感受到英台的感情。英台要求山伯在一百天之内去她 家拜访。回到家中的英台却发现自己将被许配给马文才,英台反对父母安排的婚姻,因此英台 每天不吃也不喝,在内心默默祈祷山伯尽快来访。 山伯得知英台的身份后很高兴,就决定去英台家拜访她的父母。可到了英台家,他得知英 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了。他带着悲痛的心离开了祝家,虚弱的山伯终因不堪悲伤而死去。山伯 的死讯传到英台,使英台内心哀痛不已。婚礼的那一天英台穿着美丽的婚纱,去了山伯的墓 前。就在此时,英台对山伯说她愿意为他死,永远在一起。忽然天便黑,下了一场大雨,打了 16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一劈雷,墓碑突然崩裂了,山伯温柔微笑牵引着英台。英台缓缓走入墓中,两人化成翩翩彩 蝶,双双飞向天际。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广泛地反 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那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 史的参考书。威廉-莎士比亚 1564 年 4 月 23 日出生于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的一个 富有市民家庭。 莎士比亚的悲剧被看作是他成就的顶峰。他的悲剧多样产生在第二个创作时期,因此这一 时期又称之为悲剧时期。莎士比亚其中一个最有名,最广受观众欢迎的悲剧就是《罗密欧与朱 丽叶》。这个故事是沙士比亚早期创作中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这 一时期的喜剧接近。该剧来源于 1554 年意大利作家班戴洛的一个故事,是一出关于浪漫爱情 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 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故事就是这样描写的: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是维罗那城市的两个大家族,而这两个大家族有着长久的仇恨,经常 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品行端方,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有一天,他听说 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孩要去凯普莱特家赴宴,为了见一眼这位女孩,他和自己的朋友戴上面具, 混进了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可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 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美若天仙,是宴会的主角。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示了自己的爱慕 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 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 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他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要求,觉得如果 这爱情如果能成全,两家的矛盾就能化解了。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 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 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虽然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觉得罗密欧没面子,就和提伯尔特 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杀死了提伯尔特。 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 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 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 离开,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就向朱丽叶父母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 就结婚。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 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 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 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消息。他 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 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 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 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 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了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 (Yenny) 165 儿女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这都已经太迟了。从此,两家解除了恩怨,并在城市中 心为铸造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金像。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家庭生活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中国封建时期的生活,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文艺复兴 时期的作品。不过这两个故事都有一样的背景,就是爱情与封建主义的争论。虽然故事里的主 角都是相亲相爱,但他们的爱情面对了很多坎坷。为了爱情,他们反对了家人的意见,最后他 们为了爱情而死去。 1.《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代的家庭生活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东晋(公元 345 年- 357 年)末年。那个时代士族与平 民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的时代。那时战争连年,人民的生活很辛苦,没有平安 日。虽那时已有了学堂,但学堂只供给男生学者读书,女生并不能享有教育权。有的贵族家庭 让他们的女儿受教育,但这些女子们只能在家里学习,根本不能去学堂和大家一起学习。到了 成年,这些女子们也不允许随便交朋友, 反而被深居闺阁。她们只可以在家里管理家务、刺 绣或做一些女孩子该做的事等等。女儿的未来都由父母来安排,她们只能服从父母的安排。自 己不可以争取自己的意见。(Nio, 2004:viii) 2.《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家庭生活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 1594 年写出的一部悲剧。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正当英国 尹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人文素养读本,2004:139)。那时发生了很多社会、政治以 及智力的改革。男女都已有平等的地位了,可以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Nio, 2004:vii)。罗密欧与 朱丽叶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在封 建社会末期,可说是一种反封建的激进行为,对当时和后来的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妇女开始要求解放,在故事里的朱丽叶反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人文素养读本,2004: 164)。 四、《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女性形象 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它就 象一种介质存在于人的主体和客观的环境之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自己,而 周围的人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你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这种形象不仅包括人的外貌与装扮, 而且包括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能够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内容。(百度,2010)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 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认识非常重 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 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 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百度,2010)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理解到女主角的形 象。这两个故事是中西方典型的爱情故事,都讲述了一对情人诚心诚意地爱对方,但他们的爱 情都受到其他方面的约束,不能走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受到家庭与社会的约束;而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因父母的自尊不能走在一起。爱情最初只是简单地喜欢对方,但随着精 神世界的发展,爱情越来越复杂,逐渐超越了“喜欢”的界线。爱情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产物, 166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人们创造爱情、品尝爱情,有时却被爱情折磨地死去活来却心甘情愿(百度,2010)。梁山伯 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因为爱情折磨死了,他们最后宁愿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牺牲 了他们年轻的灵魂,牺牲了他们的前途, 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爱情就是没有什么前途了。 1.《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代的女性形象 《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但讲述了爱情故事,还描述了一个女性的坚强,叙述了一个女性为 了自己的权力以及任务而坚持地争取。其实故事从开始到最后都描写了祝英台在教育方面以及 婚姻方面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从故事中提到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理解到东晋时代的女 性是如何。 中国非常重视教育,古代也不例外。父母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儿女。男女都必须受到教育, 只是教育的项目与方法不太一样。据传统观念,父母给儿子与女儿的教育不同:儿子应该学习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他们一般都从家庭教师或学堂接受教育;而女儿只有贵族女儿才 能在家里受到与儿子基本相同的教育,如文学、艺术等。但所有女性都得学习女人应掌握的技 术,如做饭、刺绣等,以便她们将来嫁出去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女儿还有学习有关“三从四 德”的观念。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是指: 德、容、言、工。她们所学的都是为了以后侍候丈夫与孩子。 我们从祝英台父母所说的话可以知道祝英台时代只有男孩可以读书,女孩却没有机会在学 校读书,只能在家里受教育。 英台的母亲对英台说 :“孩子,你说话怎么好像做白日梦一样?你知道吗,孔子有 三千多个的学 生,但没有一个是女生。就算你父亲让你去杭州读书,在那儿你一定 会遇到困难的,你会空手而 回!所以说,孩子你还是别再胡思乱想了。” (Nio, 2004:8)   祝老爷对夫人说 :“这样吧,明天你去见英台,告诉她我会请一个老师到家里来教 她。要花多少钱也无所谓。” (Nio, 2004: 23)   虽然祝英台知道她的时候女人是不能像男人受到教育,但她还是不断坚持她的心愿,为了 想要去杭州求学,女扮男装,危害她自己的生命她也不怕。为了受教育,反对父母她也做得 到。古代父母的致命是不可违抗,儿女违抗父母表示儿女不孝顺,这是巨大的罪。可见,英台 是个刚烈、坚决、不容易放弃、固执的女性。 英台对父亲说 :“爹,你确定了吗,孔子的三千多个学生没有一个是女生?还是,没有一个女扮男 装的学生?,所以,若你让我去杭州读书,我会女扮男装的,爹,你放心吧。” (Nio, 2004: 8) 英台对银心说 :“讨厌,这才开始!我一定要去杭州读书,不然我不会放弃 的。 (Nio, 2004: 17)   母亲对父亲说 :“英台的态度还是不变,她一滴水也不喝,一口饭也不吃,这样下去 会出人命。” (Nio, 2004: 22) 母亲对父亲说 :“那个孩子我管不着了,她的立场改不了,除非她饿死。” (Nio, 2004 : 29) 最后,英台的坚决终于得到父母的成全,她女扮男妆去杭州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英台 也表现得很出色。她比梁山伯优秀学生还要聪明,得到了梁山伯的赞赏。她是个又努力又有才 华的学生。每天下课后都会自己复习课文。这表示了事实上女人能力也不亚于男人。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 (Yenny) 167 梁山伯对英台说:“你聪明,很多朋友都赞扬你。甚至有人说你像汉朝的文学家。” (Nio, 2004 : 117)   梁山伯对英台说:“小弟,你真聪明,一开口就会编出一首好诗。” (Nio, 2004: 127) 梁山伯很高兴地说 :“小弟,你好棒啊。刚看到一些树,你就会编出一首诗。” (Nio, 2004 : 118)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在杭州读了三年的书,两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这使英台深深地爱 着山伯。学习了三年后,英台家里来信叫英台回家。英台很难受,一方面她不许反抗父母的要 求,另一方面英台对山伯有了深重的感情。英台不敢表白她自己对山伯的感情。可见,那个时 代的女性认为她们应该保守,不能随便表露自己的感情,谈情求婚应是男人先主动。英台为了 想表现出她对山伯的感情,就用委婉的方法来暗示她对山伯的感情。 英台对山伯说 :“现在我记得了,以前我买毛笔时,我已把一支毛笔送给你,希望 它们以后可以成 果。”   英台对山伯说 :“确实是,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东西,但如果现在我把东西送给你一定 是有原 因的。以后我回去了,如果哥哥看到这些蝴蝶镇纸就会感觉到我在你身边,你 就会想念我们在一 起的时刻。” (Nio, 2004 : 110-111) 英台对山伯说 :“你来拜访我吧,越快越好,反正只要你来不只是这些花是你的,甚至我家花园的 花都是你的。” (Nio, 2004 : 121) 虽然英台的父亲成全了英台求学的心愿,但其实古代女性都被认为学历不用太高,没有学 历也没问题,女性也不需要太聪明。英台父亲的话就表示了这一点。古代的女性只需要会做家 务,照顾好丈夫就可以了,因此那个时代的女性应该学会下厨煮菜。这种手艺是决定女人嫁出 去后在婆家的身份和地位。一个媳妇如果不能做家务,不是真正的女人,这不但能收到婆家成 员的歧视,也将被社会瞧不起。英台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她已经有了妇 女解放的思想。英台对自己的原则非常有信心,她已不像那个时代的女人一直被社会控制她们 的一举一动,约束她们的思想和自由。 父亲对英台说 :“女儿是想继续读书,但今年已经停学了,不方便一个女人继续读书.” 李老爷对祝老爷说 :“确实是,如果一个女人有那么高的学历的确有点不方便。” (Nio, 2004 : 153-154) 李夫人对英台说 :“这边的书都是著名学者的书。可惜的事我以前读不到;关于 历史,我所知道的 很少。小姐,你真行有怎么多的书。那我想,你对家务活儿不必 亲自下手,对吧?”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你一定没本事下厨。” 英台明白了李夫人的意思,英台笑着说 :“家务活儿,缝衣服,刺绣活,全都是 女人的义务,也许 我做的不太好反正至少我也做过了,对吧?在这方面我父母不太 计较。但这证明了女人的义务我 也能做。” 李夫人又对英台说 :“下厨,煮菜也做过吗?” 英台又明白了李夫人的意思,她又笑着说 :“李夫人 一定也有女儿吧,回去麻烦您问 您女儿,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李夫人听了无话可说。 (Nio, 2004 : 168-169) 婚姻是终生大事,现代时代应该由双方一起来决定的,但古代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 的,孩子没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此外,古代的婚姻媒婆的责任重大。她通过介绍对方来决定 168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子女的婚姻大事,这往往给古代的孩子们带来悲剧和痛苦。对传统社会来说婚姻是一件非常非 常有意义以及非常重要的事。他们最期待的就是从婚姻得到后代,这样表示孩子对父母的孝 敬。这种传统婚姻,孩子是没有反抗的权利,这属于“三从”的其中一个内容,即:“未嫁从 父”。祝英台也不例外。 祝老爷对夫人说:“这就是你的错误,我以前也是听你的话让英台去杭州求学。你想三年的时间, 我们的心有安心过吗?但现在,婚姻是终生大事,我们再也不给她 选择的权利了。更何况对方是 马家,这不是很好吗?” (Nio, 2004 : 157) 五天后祝老爷宣布英台的婚姻已定下来了,就是 :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聘金 很快就送来了。因 此,没时间反对了。(Nio, 2004 : 172) 可见,古代妇女的地位还是很低。根据孔子的思想中国的家庭制度是属于父系制度,男人 是家庭的决定权。男人的地位总是比女人高和重要。男人可以拥有全世界,而女人只可以拥有 一个家。《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也表现出这一观点: 母亲对英台说:“你别再胡思乱想了,我们家没有儿子,就把女婿当成儿子看待。如果你嫁给了马 文才,你们的儿子就可以当成祝家的后代,这不是很好吗?” (Nio, 2004 : 278) 父亲对母亲说:“岂有此理,不可能一个女人可以养活一个家?好了你别再管了,反正到了那一天 我会用各种手段逼她上轿子 (嫁人)。”(Nio, 2004 : 279) 虽然知道作为女人不能反抗父亲,但为了爱情,她能不顾一切跟家人作对,甚至为了爱情 牺牲自己的生命。梁山伯和祝英台拥有真心真意爱情,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他们在一起,但他们 还是坚持到底,为了爱情而死。其实英台也难以做事,一方面她尽力不跟父母作对,一方面她 坚持自己的爱情,自己的立场 英台自言自语地说:“我也不想和父母有什么矛盾,所以不想跟他们说太多。但我 已决定了不管怎 么样,我宁愿死也不要嫁到马家。” (Nio, 2004 : 182) 英台写给山伯的信也证明了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看完你给我写的信,我的眼泪不定地流着。我 了解你说的每一句话。你要好好照顾身体,我只希望你早日康复。关于我们的事,我们只能根据 老天的安排走。但你放心,我已决定我这一辈子只要嫁给你!” (Nio, 2004 : 220) 到最后英台也为了坚持自己的爱情而死。在她嫁出去的那一天,英台吩咐花轿经过山伯的 坟墓,这表示了她对山伯真诚的爱。她最后决定跟随山伯,跳进山伯的坟墓。两人后来化成翩 翩彩蝶,双双飞向天际。 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以及祝英台的思想、对话等形象可以理解到当时女性 已经开始有了女性解放的概念,她们开始敢于反抗父母的意见,反对父母安排的婚姻,而自己 决定自己的未来。 英台对银心说 :“算了吧。难怪爹爹反对我们去杭州读书。原难要照顾好自己很难,更何况我们是 女扮男装去求学。我希望一百多年后的女性可以大大方方地读书。可惜的 是我们早出生了。” (Nio, 2004: 149)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 (Yenny) 169 英台对父亲说 :“是我自己答应要嫁给梁山伯的,不可以吗?而你呢?因为你是 我父亲所以你就可 以随便把我卖给马家?这样公平吗?(Nio, 2004: 275) 此外,从英台的形象描述了女性解放的思想。例如:第一,祝英台是一个很刚烈的女性, 她不断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她决定了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这对那时代的女性来讲是一件不可 能的事;第二,因她的理想主义,她反对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坚持要与山伯在一起。这按照那 时代的风俗习惯,女性根本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全都应由父母来安排的;第三,英台勇 敢地拒绝嫁给马文才,最后还为了她所坚持的爱情而死,终于实现了她跟梁山伯结婚的愿望变 成了一双蝴蝶。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女性解放的成果。 2.《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女性形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一部英国著名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对情人因两大家族的仇恨, 害了他们不能走在一起,牺牲了他们的爱情、青春和前途。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太一样的是英国 复兴时期的妇女不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被看不起。英国复兴时期的时候,若一个家庭没有儿 子,他们就把女儿当成他们的后代,可以说英国男人与女人在家庭地位上受到比较平等的看待 与对待。 朱丽叶父亲对求婚者说 :“别太着急,先让她度过美好的青年时期,不然她会后悔 的。最主要的, 她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希望,也是我唯一 的继承人。” (Shakespeare, 2007: 44) 此外,英国复兴时期的妇女可受教育,不像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只可以在家里学礼节、礼 仪。英国复兴时期的妇女都有一定的学问。 “就像罗密欧一样,那个女孩也是贵族的女孩,得到善行的培养,在一座著名的学校 学习,被一个 著名的老师教智慧学问。” (Shakespeare, 2007: 11) 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婚姻也由父母来安排。父母给子女选 的对象都是门当户对。虽然如此,父母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下面的会话证明西方婚姻本来是 父母安排的,但孩子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 求婚者对朱丽叶父亲说 :“你们俩家都是可敬的家庭,话说回来,我的求婚您有什 么反应。” 朱丽叶父亲对求婚者说 :“就像我刚说的,我的女儿对婚姻这件事还不太懂。年龄 也不到 14 岁。 再等她变成成熟的女人再说吧。” (Shakespeare, 2007: 43-44) 那个时代的妇女年龄很小就已经开始嫁人了, 成为了母亲。她们 14 岁时,父母就开始忙 给她们找结婚对象。但朱丽叶却不同,她不想像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因为年龄的问题就乱嫁 出去,也不原意父母给她安排婚姻。这表示朱丽叶开始敢反抗父母的旨意,开始有了女人解放 的思想。 母亲对朱丽叶说:“朱丽叶,你都 14 岁了,对婚姻你有什么看法?” 朱丽叶对母亲说:“我到现在还没想到有这种荣誉” 17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母亲对朱丽叶说:“现在你就可以开始想你的婚姻,你的未来了。我们城市里的女人,年龄想你那 么大女人都当母亲了。我以前生下你的时候年龄比你还小。” 朱丽叶对母亲说:“我会喜欢一件事若这件事值得我喜欢,而且是我自己喜欢的” (Shakespeare, 2007: 55-57) 朱丽叶后来见到了罗密欧,对罗密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她不管家族的仇恨多严重, 仍然不顾一切地想与罗密欧在一起,甚至愿意抛弃她的姓。 朱丽叶对罗密欧说:“罗密欧,为什么你是蒙太古是的人,我也宁愿不当凯普莱特的人,这样我们 不是可以在一起了吗?” 朱丽叶又对罗密欧说:“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人。但你就是不蒙太古是的人。什么是蒙太古是,它什 么都不是,找一个别的名吧。一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呢?” 罗密欧对朱丽叶说:“为了证明我对你的爱,我什么都敢做,连你的家人我都不怕。” (Shakespeare, 2007: 93) 朱丽叶是个性格刚强的女人。她非常相信罗密欧,不管罗密欧犯了什么错误,她都相信自 己的爱人。 朱丽叶对奶娘说 :“杀死我的表哥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表哥首先要杀死我的丈夫。我表哥的 死一定是因为他要杀死我的丈夫。” (Shakespeare, 2007: 158) 英国那时代的女性对感情这件事比较坦白。她们敢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罗密欧与朱 丽叶甚至敢于在没有父母的允许下自己举行婚礼。 朱丽叶对罗密欧说:“罗密欧,我问你,你是不是爱上我了?我相信你一定已爱上我了。但你放心 吧,你还是相信我,我比谁还忠实,我承认我有点不好意思对你坦白,但我早就在心理承认我爱 你。” (Shakespeare, 2007: 94) 朱丽叶对罗密欧说:“我只希望你可以永远陪着我。” 过了几天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自己举行婚礼。 他们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要他们互相恩爱就行了。(Shakespeare, 2007: 112) 朱丽叶也是个勇敢的女人,是一个很重视爱情的女人。为了证明她对罗密欧的真爱,不顾 一切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朱丽叶对神父说 :“要我嫁给帕里斯伯爵,我宁愿死。只要我可以和罗密欧在一起,你要我面对最 可怕的事我也无所谓。” (Shakespeare, 2007: 200) 然后神父给了朱丽叶一个成全爱情的办法,就是让她把毒药喝下去,然后装死,42 小时 后她会醒过来。朱丽叶不怕地使用这个办法。晚上回到家后,朱丽叶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然后 她冒险把毒药一口喝下去。希望醒过来以后可以和罗密欧在一起。神父也写信通知罗密欧这个 办法,但没想到罗密欧却没收到有关信息,他冒了险去朱丽叶的坟墓,看到死去的朱丽叶后, 他也决定自己不想活下去了,最后罗密欧把自己带来的毒药一口喝光了,倒在朱丽叶的身旁死 去。醒过来的朱丽叶看到罗密欧已经死了,她就立刻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 (Yenny) 171 上死去。他们去世的消息,让这多年生活于仇恨的两个家族清醒过来,可是已经迟了。从此, 两个家族消除了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铸了一座金像。 结论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女性形象的相同: (一) 中西女性非常重视爱情,他们愿意为爱情牺牲,不管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会 一起面对,但因为父母反对以及家族仇恨让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二) 祝英台和朱丽叶时代的女人开始有了解放的思想。她们开始证明女人也不亚于男 人。英台觉得女人和男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男人可以读书,女人应该也是可以读 书。祝英台和朱丽叶勇敢地反对父母所安排的婚姻。 (三) 祝英台和朱丽叶的个性表示了中西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强烈、勇敢、有信心的女性。 她们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 中国社会非常重视男人,男人的地位比女人高,因中国的家庭制度是父权制。一个 家庭如果没有儿子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儿子才是一个家庭的继承人。在教育方 面也一样,只有男人才可以读书,女人只可以在家里学习,她们所学得也是家庭教 育,是将来用来侍候自己的老公;而在英国,男人和女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女人 拥有受教育权,可拥有丰富的学问,可向著名的教师求学。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儿 子,女儿也可以当继承人。 (二) 中国的女人比较保守,不敢于表白自己的感情。她们还非常重视那时候的习俗,就 是女人不应该先对男人表达感情;但英台却不同,英国女性敢于用很多例子来表白 她的感情。 参考文献 高妙红.(2008).梁山伯与祝英台[Z],2010 年 3 月 2 日参考于 http://gb.cri.cn/1321/2008/02/29/1766@1959742.htm   李振林.(2003).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规”[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李振林.(2003).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李振林.(2003).中国古代女子全书“女儿品”[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王建辉.(2004).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人文素养读本编辑委员会.(2004).假如维纳斯不断壁[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谭宗 燕.(2007).《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差异分析[J],潍坊教育学院 学报(Journal of Weifang Educational College),20(1) 17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4 No.2 November 2010: 162-172 魏金龙、李嫦英.(2010).《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差异及其根源[J], 2010 年 3 月 5 日参考于 http://zjk365.net/a/lunwenzixun/2010/0323/8716.html  温伯格.(2004).莎士比亚论人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央电视台.(2008).梁祝传说留遗恨,马家后代不满背百年黑锅[Z],2010 年 3 月 2 日参考于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02/29/content_7692998.htm 爱情[Z]. 2010 年 3 月 2 日参考于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8.htm 梁祝[Z] , 2010 年 3 月 2 日参考于 http://ww,liangzhu.org    人物形象设计是什么?[Z],2010 年 3 月 5 日参考于 http://wenwen.soso.com/z/q93039446.htm    形象[Z],2010 年 3 月 5 日参考于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411.htm    张恨水[Z],2010 年 3 月 5 日参考于 http://www.zsxx.net/web/teacher/ylh/zhanghenshui.htm    Arianto, E.(2008).Citra Diri diakses 10 Maret 2010 dari http://erwin-arianto.blogspot.com/2008/05/citra-diri.html Ebrey, P. B. (2003).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Chinese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Kinanti, R.S. (2005).“ Women Under Patriarchal System In China : The Kitchen God’s Wife.” Jurnal Bahasa & Sastra, 2   Nio, Joe Lan. (2004). Sanpek Engtay. Jakarta : Yayasan Obor Indonesia Nio, Joe Lan. (2004). Sastra Cina Sepintas Lalu. Jakarta: PT Bhuana Ilmu Populer. Oey, Kim Tiang. (2004). Sanpek Engtay: Romantika Emansipasi Seorang Perempuan. Jakarta: Yayasan Obor Indonesia. Shakespeare, W. (2004). Romeo + Juliet. Jakarta: Hyena. Shakespeare, W. (2007). Romeo Juliet. Jakarta: Nav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