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8_CHI_FU RUOMEI_setting The Usability of Bridge-A Course ….. (Fu Ruomei) 89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在印尼建国大学的使用 THE USABILITY OF BRIDGE-A COURSE BOOK OF INTERMEDIATE PRACTICAL CHINESE AT CHINESE DEPARTMENT BINUS UNIVERSITY 付若玫 (印尼建国大学中文系) Fu Ruomei Chinese Department, Facul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inus Universtiy Jl. Kemanggisan Ilir III no.45, Kemanggisan/Palmerah, Jakarta Barat 11480 rosemary@binus.edu 内容提要 本文对《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在印尼建国大学中文系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教 学实践考查其实用性。调查显示,《桥梁》在生词、课文、语法等方面都受到师生的好评,但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有些内容较难被印尼学生接受。建议教师结合日常交流讲解生词,结合印尼 国情、文化宗教背景对正课文进行取舍,有效发挥教材的作用。 关键词:《桥梁》, 印尼, 理念, 效果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usability of Bridge-A Course Book of Intermediate Practical Chinese at Chinese Department BINUS University. Based on research, lecturers and students agree that this book has fulfilled the requirements as classroom textbook for Intermediate level including grammar, vocabulary and reading text. However, some materials cannot be easily understood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get the most out of the book,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explain vocabularies in its specific context and background, and select appropriate reading text that relates to Indonesian values such as religion and culture. Keywords: bridge, Indonesia, opinion, effect 90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6 No.1 Mei 2012: 89-94 印尼建国大学(建大)中文系成立于 2002 年,目前共有 419 名学生,32 位教师。2009 年建大 中文系在印尼教育部组织的本科评估中获评 B 级。目前印尼尚未有大学中文系获评 A 级。印尼大学 和建国大学是仅有的获评 B 级的单位。历经近十年发展,建大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日趋完善,课程包 括:初级汉语语法、中级汉语语法、初级听力、中级听力、新闻听力、初级口语、中级口语、写 作、报刊阅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北 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版的教科书。学生虽然以华裔为主,但汉语基础普遍薄弱,非华裔学生则 基本为零起点。建国大学分八个学期,其中第八学期为论文写作。第一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授课 13 周。 综合课也叫精读课,主要特点是综合教学,主要任务是全面进行语言要素、语用规则和文化背 景知识的教学,全面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要素、语用规则和相关文化知识 的传授与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教学。(吕必松,2007:91)建国大 学汉语精读课分为六级,每学期一级,共学习三学年。每级精读课 6 学分,每周 3 课时,每课时 100 分钟。精读一至精读四使用北语版《汉语教程》系列教材,精读五、精读六使用《桥梁——实 用汉语中级教程》(以下简称《桥梁》)。精读五讲授《桥梁》上册第一至第十课,精读六讲授 《桥梁》上册第十一至第十五课及《桥梁》下册第十六课到第二十课。 《桥梁》的作用在于过渡、沟通。力图为学习者架起一座从基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桥梁。 (陈灼,1996)印尼大学生如何评价《桥梁》,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他们对中级汉语教材又有什 么样的需求?笔者试图通过调查,结合教学经验找出答案。由于下册没有完整使用,故本调查以上 册使用情况为主,下册作为辅助与补充。受调查者为已完成上册学习的建国大学三、四年级学生, 其中三年级 74 人,四年级 26 人。此次共发放 1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96 份。 学生对《桥梁》的评价 杨翼(2008:303)认为,是否能够满足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是汉语教材评价的依据之一。因为 汉语教材的服务对象是汉语学习者,既然汉语教材的价值是相对于某一特定对象的需要而言的,那 么,特定对象的需要就应该处于支配地位,他们的需要就成了判断汉语教材价值的依据。《桥梁》 是否满足了印尼大学生的需求呢?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桥梁》是持肯定态度的,73 人认为 《桥梁》难度适中,作为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很合适,另有 23 人认为《桥梁》难度较大。桥梁的 内容构成包括:正课文、生词、词语搭配与扩展、语法例释、副课文和练习。 表 1 学生对《桥梁》各部分的评价(可多选,单位:人) 学生评价 正课文 生词 词语搭配与扩 展 语法例释 副课文 练习 喜欢的部分 61 49 18 25 13 15 不喜欢的部分 19 11 47 8 24 31 表 1 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为正课文、生词和语法例释,不太喜欢的是词语搭配与扩展、练习和副 课文。 The Usability of Bridge-A Course ….. (Fu Ruomei) 91 (一)正课文部分    正课文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因为有故事性,学起来很有意思。不喜欢的有 19 人,原因主要 在于不明白课文的意思,阅读困难导致缺乏兴趣。《桥梁》注意交际性原则,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 能力为目标,结合功能、文化项目,围绕教育、职业、婚姻家庭、经济、法律、道德、文化、交 通、健康、环境等 10 个题材范围进行编写。(陈灼,1996)调查表明学生对《桥梁》课文内容总 体是满意的,具体情况参见表 2。 表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评价(可多选,单位:人) 课文内容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第七课 第八课 喜欢 25 49 27 5 7 24 22 3 不喜欢 8 3 1 15 14 7 16 19 课文内容 第九课 第十课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 喜欢 12 14 10 16 12 3 3 不喜欢 8 9 7 22 5 23 6 学生最喜欢第二课《差不多先生传》,超过半数的同学喜爱这篇文章。内容有趣、语言幽默、 容易理解,贴近学生又很有教育意义。有学生写到,“这篇课文很有意思,我也像‘差不多先生’ 一样马虎。” 每年三年级上学期总会产生几个“差不多先生”或“差不多小姐”。这就是学习了 《差不多先生传》后学生对号入座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课文已经深入人心。第三课《我记忆中 的两个女孩》,第一课《我的希望工程》,第六课《眼光》和第七课《吸烟者的烦恼》等课文也受 到学生的喜爱。喜欢的理由包括:有知识性与教育性(《吸烟者的烦恼》、《我的希望工程》、 《写在助残日之前》);故事感人(《我记忆中的两个女孩》、《醉人的春夜》、《眼光》);贴 近自己的生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李群求职记》);增加对中国人的了解(《我的第二故 乡》)。 大部分学生会提到,喜欢某篇课文是因为“课文不太长,生词不太多,看得懂。”相对的,学 生不喜欢某些课文最主要的原因是生词多,课文长,看不懂。“看得懂”是喜欢的前提,这在《买 彩票》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喜欢的学生认为《买彩票》内容有趣,语言幽默,也很有意义。不喜欢 的学生则认为“文章难,内容没有意思,不想看下去。”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看 懂文章内容已经很困难,更何谈理解老舍先生的幽默?《买彩票》包含了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学 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自然会感觉厌倦。 学生最不喜欢第十四课《在那遥远的地方》,专名多、故事长、结构复杂、内容缺乏吸引力是 课文不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在那遥远的地方》共有 75 个生词,14 个专名,相对于生词,专名的 记忆难度更大。印尼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对文学性描述理解上存在困难,自然就没有阅 读兴趣。其他不喜欢的原因还包括:课文内容太难(《公文包丢失之后》),内容没有吸引力 (《话说“面的”》),不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广告与顾客》、《吸烟者的烦恼》),内容没有 意义(《醉人的春夜》)。 92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6 No.1 Mei 2012: 89-94 (二)生词部分    《桥梁》生词部分的编写原则是“以丙级词汇和语法项目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重现、扩展、 深化部分甲、乙级词汇和语法项目的内容,并根据话题范围,吸收一定比例的丁级词、超纲词和相 关的语法点进入训练系统。”《桥梁》(上)每课生词量一般控制在 60 个左右,与《汉语教程》 (第三册下)相比,生词量稍有增加。49 人喜欢生词部分,认为生词是汉语学习的基础,对汉语 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52 人认为《桥梁》的生词量合适,43 人认为词量太大。76 人认为生词难度 适中,20 人认为生词太难。总体而言,《桥梁》的生词量和生词难度都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对于 生词的英文解释,大部分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帮助,但有些解释与课文中的意思不符,造成理解错 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有英文注释很好,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英语,一举两得。学生普遍反 映,如能增加印尼语注释,掌握生词会更容易,对学习更有帮助。 (三)词语搭配与扩展、语法例释、副课文和练习部分     表 3 学生对词语搭配与扩展、语法例释、副课文和练习部分的评价 (单位:人) 以下部分对你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有帮助 没有帮助 词语搭配与扩展 75 21 语法例释 93 3 副课文 54 42 练习 90 6 对于词语搭配与扩展及语法例释,学生的态度比较矛盾。对这两部分学生的喜爱程度不高(见 表 1),词语搭配与扩展甚至是学生最不喜欢的部分。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普遍认为这两部分对 于词汇语法的理解及运用十分有帮助(见表 3),这两部分也是桥梁的优点所在。 对副课文部分,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13 人喜欢,24 人不喜欢,半数以上未发表意见。当问 及副课文是否有帮助时,学生的反应两极分化明显。54 人表示有帮助,42 人表示没有帮助。“有 帮助”体现在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运用生词、语法及扩大知识面。“没有帮助”则是因为课时 紧张,有些副课文老师未讲解。学生缺乏自学精神,认为老师不讲,就不必看。有些学生认为副课 文内容太多,没时间看;也有同学表示副课文缺少解释,自学有难度;副课文练习没有答案,做了 也不知对错。 学以致用,语言知识必须通过练习加以实践巩固,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泉(2006)认为 汉语教学追求速成,速成需要以强化作为手段,在增加语言输入量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 题多量大已成为新型教材的明显标志,例如《桥梁》每课练习有 10-11 大项,每项平均有 8-9 题, 总题量接近 100。对练习部分 15 人表示喜欢,31 人不喜欢。除 7 人表示练习部分对学习没有帮助 外,其他学生都认为有很大帮助。桥梁练习题型多样,与课文配合紧密,在帮助掌握生词、语法点 及提高运用能力上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反映练习没有参考答案,很难自学。如果能在练习后加上 一些提示或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会更好。 The Usability of Bridge-A Course ….. (Fu Ruomei) 93 《桥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生对《桥梁》总体上是认同的,无论在生词、课文语法注释和练习上都得到了好评,汉语程 度越好的学生认同度越高。学生们大部分感觉正课文整体不错,内容涵盖范围广,与自身生活有很 多共同之处,但有些课文篇幅过长,书面语多,文学性强,造成理解困难。调查显示学生理想的课 文选材应更有趣,更贴近时代,更国际化。希望加入人生指导、友情、娱乐等内容,同时也希望对 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减,表达更贴近日常生活,减少文学性描述以降低阅读难度。 使用《桥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桥梁》下册课文《中国人的姓和 名》、《孔乙己》、《雷雨》等都是了解中国文化、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整容》、《试试吸 毒》、《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至今仍深具现实意义。遗憾的是课时所限,《桥梁》(下)未能得到 完整使用。建议增加课时,把《桥梁》完整地介绍给印尼学生。教师讲解应尽量全面,在时间允许 的情况下尽量带领学生完成书内包括副课文、练习在内的所有内容。学生在印尼学汉语,缺乏语言 环境,缺少交际压力,学习动力自然受到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大,这些在 调查问卷上也有所体现。在对副课文部分作用的调查中,42 人认为副课文部分对学习没有帮助。 其中 27 人表示 “如果老师不讲,就不会看副课文部分。”鉴于如此现状,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学的 同时,还是要尽量带领学生学习。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可根据印尼社会风俗、文化理念对课文内容进 行筛选。笔者在讲《地球的主人》时就曾有学生表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猴子变的”。对与 学生宗教文化理念冲突的课文,可以适当割舍。教师还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一些课文进行补充。 《在那遥远的地方》旨在介绍王洛宾及中国民歌。学生对王洛宾及其作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不但 不能欣赏课文的美,反而认为课文冗长、难以理解。如果能结合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印尼民歌《哎 哟,妈妈》、《星星索》等进行介绍,首先让学生对题材有一定的亲切感,再拓展到介绍中国文 化,效果应该会有所不同。教师讲解不应只局限于课文本身,应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 了解课文,体会课文内涵。《我的希望工程》、《三个母亲》等课文,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对时代背 景予以交代,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充分。 《桥梁》文学性较强,有些表达方式会使学生对词义产生误解。《我记忆中的两个女孩》用 “偶像”一词代表“喜欢的人”。这是一种含蓄的、文学化的说法。学生学习后,认为“偶像”就 是“喜欢的异性”,因而在表达“自己还没有喜欢的异性”时会说,“我还没有偶像”,显然学生 误解了“偶像”的含义。教师结合课文讲解生词的同时,也应讲授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方法。 开发适合印尼大学生的汉语教材 根据文化知识、思想背景编制更符合印尼学生需求的教材,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调 查显示,生词注释使用印尼文会更受学生的欢迎。课文篇幅不宜过长,文章内容更有趣、更实用, 适当降低文章内容的文学性。建议针对印尼学生编写教材,介绍中国文化时适当结合中国南方的风 土人情。毕竟,印尼大部分华裔来自中国南方,很多华裔学生懂得南方方言,生活习惯、文化渊源 更接近南方。随着非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增加,也应考虑针对非华裔的生活习惯、兴趣点设计教材。 教材中可以加入中印文化交流的内容,甚至印尼的本土文化。吕必松(2007:110)指出针对不同 的国别语种编写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材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必要 措施。针对国别语种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最好由中国同行跟相关国家的同行合作编写。印尼汉 语教材的开发,需要精通两国语言,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专家及印尼汉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94 Jurnal LINGUA CULTURA Vol.6 No.1 Mei 2012: 89-94 《桥梁》在选文、词语、语法的编写设置及教材编写原则的体现等方面都比较优秀,是一部 实用的汉语中级综合课教材,得到了印尼大学生的认可。遗憾的是《桥梁》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教 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为了促进印尼大学生的汉语学习,建议生词增 加印尼文注释;缩短课文篇幅,适当降低课文内容的文学性;提供练习参考答案。调查中也有学生 建议增加插图、使用彩色印刷。杨寄洲的中级汉语课本《登攀》采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进行了 有意的尝试。趣味性、针对性是编制汉语教材的重点,希望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印尼的汉语教学, 针对印尼学习者设计教材,促进汉语在印尼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灼(1996)《桥梁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陈灼(1997)《桥梁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必松(2007)《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寄洲(1999)《汉语教程 第三册(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翼(2008)《汉语教学评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